【出處】《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WǔYǎnGuǒShùPí
【來源】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樹皮。全年可采。
【原形態】
南酸棗,又名:酸棗、酸醋樹。
落葉喬木,高7~18米。樹幹挺直,樹皮灰褐色,縱裂,枝紫黑色。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具長柄;小葉7~15,對生,斜長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4~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長尖或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或下面葉腋有時具叢毛;小葉柄長3~5毫米,頂端的一片長10~15毫米。花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性花淡紫,直徑3~4毫米,成聚傘狀圓錐花序;雌花較大,單生於上部葉腋,具梗;萼杯狀,鈍5裂;花瓣5;雄蕊10,花絲基部與10裂的花盤粘合,在假兩性花中的約與花瓣等長,在雄花中的突出;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下垂之胚珠1顆,花柱5,分離。漿果橢圓形或卵形,長2~3厘米,寬1.4~2.5厘米,成熟時黃色;核堅硬,近先端有4~5個顯明的眼點。花期3~5月。果期3~10月。
本植物的鮮果或果核(南酸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常見於疏林中。分布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貴州等地。
【性味】
①《陸川本草》:"酸,寒。"
②《南寧市藥物誌》:"澀,平。"
【功能主治】
治瘡瘍,湯火傷,陰囊濕疹。
①《陸川本草》:"殺蟲去腐。治瘡瘍潰爛,繡球風及疳疔。’
②《南寧市藥物誌》:"清熱解毒。治湯火傷,瘡毒。"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煆灰、熬膏塗敷。
【臨床應用】
①治療燒傷
有保護創面、防治感染、制止疼痛、減少滲出等作用,從而能較好地控制敗血癥和休克,促使創面愈合。用法:㈠五眼果樹皮(內皮)二斤,加水5000毫升,煎4~5小時後去渣,濃縮成500毫升,加入防腐劑,高壓消毒備用;也可將藥液進一步濃縮制成油紗布使用。對早期創面,按一般常規清洗消毒後塗以藥液,暴露創面,不久即可自行幹燥結癡。每日塗1~2次。亦可用油紗布均勻地緊貼於創面上,再用紗布棉墊加壓包紮。如創面感染,痂下有膿液者,應及時去掉痂皮,重新清洗塗藥;使用油紗布時,宜采用半暴露療法。㈡五眼果樹皮8份,幹梔子2份,搗碎混合後浸泡於60%酒精內48~72小時,過濾去渣。用時須將浸出液煮沸直至呈稀膠狀(約為原液1/3),冷卻後均勻塗於創面;創面感染者,須將膿痂清除後塗藥。此外,也可用五眼果樹皮熬成半流浸膏後和入等量植物油調勻塗創面,或研成粉末撒於患處。據臨床觀察,一般輕度燒傷經10~14天可獲得痂下愈合,中度、重度燒傷也可在2~3周內痊愈。由於塗藥後創面很快形成一層幹燥的棕褐色薄膜,因而能保護創面,起到了"人造皮膚"的作用;但這對觀察創面情況也帶來一定困難,如創面滲液較多時,又易導致痂下積膿。此外,對創面疼痛等問題尚有待進一步解決。
②治療細菌性痢疾
取酸棗樹皮去掉表層粗糙部分,晾幹。4兩為1劑,水煎兩次,混合濃縮成100毫升。口服每次50~100毫升,一日2次;或行保留灌腸,一次50~100毫升,每天1~2次。重者口服灌腸並用。觀察60例(急性52例,慢性8例),均治愈:腹痛、膿血便消失,便次每日1~2次,大便成形,大便常規鏡檢陰性或膿細胞0~2個/高倍,乙狀結腸鏡檢腸象陰性。治愈日數平均4.12天,最短1天,最長15天。據觀察,單獨口服不如並用灌腸者奏效快、療效高。慢性菌痢臨床癥狀雖易消失,但腸象轉為陰性較為緩慢,故宜口服灌腸並用。
【摘錄】《*辭典》
五眼果樹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WǔYǎnGuǒShùPí
【英文名】BarkofAxillaryChoerospondias
【別名】南酸棗、酸棗、酸醋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oerospondiasaxillaris(Roxb.)BurttetHill[SpondiasaxillarisRoxb.]
采收和儲藏:樹皮全年可采,曬幹或熬膏。
【原形態】南酸棗落葉喬木,高8-20m。樹幹挺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25-40cm,小葉柄長3-5mm;小葉7-15枚,對生,膜質至紙質,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脈8-10對。花雜性,異株;雄花和假兩性花淡紫紅色,排列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狀圓錐花序,長4-10cm;雌花單生於上部葉腋內;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離,長約0.5mm。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cm,徑約2cm,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漿狀,果核長2-2.5cm,徑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喜光,速生,適應性強。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應性強,生長迅速。但不耐寒,要求充分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過酸過堿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果實夏、秋季成熟,采回晾幹後,即可播種。因種子堅硬,用濕沙擦種皮,冷天浸種1d。條播或穴播,行株距30cm×30cm開穴播。覆土4cm,澆水,經常保持苗床濕潤,當苗高35cm左右即可定植。
【化學成份】樹皮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南酸棗甙(choerospondin)。
【性味】酸;澀;涼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主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塗。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殺蟲去腐。治瘡瘍潰爛,繡球風及疳疔。
2.《南寧市藥物誌》:清熱解毒。治燙火傷,瘡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