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YánɡXū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的須。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小兒口瘡,蠼螋尿瘡。"
②《會約醫鏡》:"治小兒疳瘡,羊須瘡。"
【附方】
①治香瓣瘡(生面上),口吻瘡,耳瘡浸淫、水出久不愈:羖羊須、荊芥、幹棗肉各二錢。燒存性,入輕粉半錢。每洗拭,清油調搽二、三次。(《聖惠方》)
②治蠼螋尿瘡,汁出疼痛:毀羊須不拘多少,燒灰,研細,以臘月豬脂和封之。(《聖濟總錄》羊須膏)
【摘錄】《*辭典》
羊須《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YánɡXū
【英文名】Goatbeards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胡須。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hircusLinnaeus2.Ovisarie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剪取山羊的胡須,曬幹。
【原形態】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層的絨毛。前後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於前部。具有淚腺。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為飼養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於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為多。
【性味】甘;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收澀斂瘡。主小兒疳瘡;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燒灰油調敷。
【各家論述】
1.《綱目》:治小兒口瘡,蠼螋尿瘡。
2.《會約醫鏡》:治小兒疳瘡,羊須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