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鴨嘴癀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āZuǐHuánɡ

【別名】小接骨、雙須蜈蚣、四方草[廈門]、雞舌癀、定經草、田邊草

【來源】玄參科母草屬植物長蒴母草Linderniaanagallis(Burm.f.)Pennell[L.cordifolia(Colsm.)Merr.,L.pedunculataWettst.,VandelliapedunculataBenth.],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扁桃體炎,咽喉炎,咳嗽,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外用治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鴨嘴癀《*辭典》

【出處】《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YāZuǐHuánɡ

【別名】調經草(《福建中草藥》),田蛭草、魚尾草(《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旱田草的全草。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莖柔弱,伏地,分枝,長可達30厘米。單葉對生,倒卵狀矩圓形,長1.8~4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成葉柄,邊緣有銳利的小鋸齒。總狀花序頂生,小花具柄;萼片5,綠色,裂片線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花冠談紫色,基部筒狀,前端2唇形,長約13毫米,上唇闊,凹陷,2裂,下唇擴展,3裂;發育雄蕊2,退化雄蕊2,腺體狀;柱頭2裂。蒴果圓柱狀,長1.5~2厘米。花期6月。

【生境分布】生於濕地及稻田中。分布西南及廣東等地。

【性味】《福建中草藥》:"淡,平。"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痢疾,口瘡,乳癰,瘰癧,跌打損傷。

①《福建中草藥》:"理血行氣。"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紅痢,口角炎,毒蛇咬傷,小兒瘡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閉經:調經草一至二兩,酒、水燉服;或加四物湯同煎服。

②治經期提前、退後或痛經:鮮旱田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③治乳癰,背癰:鮮旱田草一至二兩,酒、水煎服;渣調冷飯或紅糖搗爛外敷。

④治瘰癧:鮮旱田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⑤治跌打腫痛:鮮旱田草二至三兩。酒燉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鴨嘴癀《中華本草》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YāZuǐHuánɡ

【英文名】HerbofDryFalsepimpernel,DryFalsepimpernel

【別名】定經草、水辣椒、四方草、蘭花仔、驚風榴、四角草、小接骨、小肢草、雙須蜈蚣、雞舌癀、田邊草、長果母草、母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科植物長蒴母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niaanagallis(Burm.F.)Pen-nell[L.cordifolia(Colsm.)Mer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根須狀。莖開始單一,不久即分枝,下部匍匐長蔓,節上生根,花莖上舉。葉對生;僅下部者有短柄;葉片三角狀卵形、卵形或長圓形,長1-2cm,寬0.7-1.2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齒,兩面均無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cm;花萼綠色,長4-5mm,5裂至基部,萼齒狹披針形,無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0.8-1.2cm,上唇直立,卵形,2淺裂,下唇開展,3裂,裂片近相等;雄蕊4,前面2枚花絲的基部有短棒狀附屬物;柱頭2裂。蒴果條狀披針形,比萼長約2倍,室間2裂。種子卵圓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林邊,溺愛旁及田野較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風熱咳嗽;扁桃體炎;腸炎;消化不良;月經不調;閉經;白帶;目赤腫痛;牙痛;癰疽;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搗爛外敷汁塗。

【註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莖葉用於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鴨嘴癀相關圖片

鴨嘴癀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鴨肫衣  下一个:牙疳藥>>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