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ùTāi
【來源】為鹿的幹燥胎兒。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補血,益精。用於腎虛精虧,體弱無力,腰腿酸軟。
【用法用量】多配成丸劑或膏劑服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鹿胎《*辭典》
【出處】《本草新編》
【拼音名】LùTāi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胎盤及胎盤。將妊娠母鹿剖腹,取出胎獸及胎盤,除盡殘肉、油脂,置烤爐內烤至幹透。
【生境分布】主產黑龍江、吉林、河北、青海、甘肅、雲南等地。
【性狀】
幹燥的鹿胎,大小不一,全體彎曲,頭大,嘴尖,下唇較長,四肢細長,有2蹄,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色點,鮮時色淡,幹燥後呈棕紅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腥。以幼小、無毛、胎胞完整、無臭味者為佳。
四川所產的鹿胎,為水鹿、白唇鹿、白鹿的胎獸及胎盤。用木板夾扁後加工幹燥,商品呈扁圓形,棕褐色,外面包裹一層胎盤。
【炮制】將鹿胎以酥油炙至黃脆,研成細末。
【性味】
甘鹹,溫。
①《本經逢原》:"甘,溫,無毒。"
②《四川中藥誌》:"性溫,味鹹,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誌》:"入肝、腎、心三經。"
【功能主治】
益腎壯陽,補虛生精。治虛損勞瘵,精血不足,婦女虛寒,崩漏帶下。
①《本草新編》:"健脾生精,興陽補火。"
②《青海藥材》:"治婦女月經不調,血虛、血寒,久不生育。"
③《四川中藥誌》:"能補下元,調經種子。治血虛精虧及崩帶。"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2~5錢;鮮胎可煮汁熬膏。
【註意】《四川中藥誌》:"上焦有痰熱,胃中有火者忌。"
【附方】
①治虛損勞瘵:鹿胎(去穢,煮爛),熟地八兩(人乳、粉山藥各一兩,拌蒸九次),菟絲子十兩(酒煮),杞子八兩(乳浸),制過首烏十兩(乳浸,日曬夜露九次),金石斛六兩(酒炒),巴戟肉五兩(酒炒),黃芪(酥炙)五兩,人參四兩。黃蒿膏丸。(《沈氏尊生書》鹿胎丸)
②治陰虛崩帶,種子:鹿胎、當歸、枸杞、熟地、紫河車、阿膠。為丸劑服。(《四川中藥誌》)
【各家論述】
①《本草新編》:"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陰陽之虛則可耳。然而用麇、鹿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人參、熟地、山茱、山藥、茯神、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蓯蓉、炒棗仁、白術、甘草、麥冬、沙參、五味子、杜仲、破故紙、黃芪、當歸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為全鹿丸者誤。"
②《本經逢原》:"鹿性補陽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不特茸、角、莖、胎入藥,而全鹿丸合大劑參、芪、桂、附,大壯元陽,其胎純陽未散,宜為補養天真,滋益少火之良劑。然須參、芪、河車輩佐之,尤為得力。如平素虛寒、下元不足者,入六味丸中為溫補精血之要藥,而無桂、附辛熱傷陰之患。"
【摘錄】《*辭典》
鹿胎《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新編》。《本經逢原》:鹿胎,其嘴、尾、蹄合與生鹿無異者為真,其色淡形瘦者為鹿胎,若色深形肥者為麋胎。又獐胎與鹿胎相類,但色皎白,且其下唇不著鹿之長於上唇也,其他類獸之胎,與鹿胎總不相似也。
【拼音名】LùTāi
【英文名】DeerFetus,SikaFetus,RedDeerFet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胎獸或胎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nipponTemminck2.Cervus.elaphu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鹿胎有兩種:一種是在母鹿妊娠中後期剖腹取胎或流產的胎,包括胎盤及羊水在內,總稱“水胎”;另一種是初生胎未經哺乳或死產的鹿仔前一種介格更高。其加工方法是先將胎用水洗凈,剔除胎毛,然後放入鍋內加水15kg用火焙幹;另一種方法是先用酒浸2-3天後,再直接用火烤幹。幹鹿胎可加工成“鹿胎粉”和“鹿胎膏”入藥。熬制鹿胎膏有的加入其他藥材;也有的不加,只單純用鹿胎熬制。
【原形態】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十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梅花鹿胎,鮮胎呈腎狀或束狀,大小不一。外面毛被粉色或粉紅色較厚的胞衣,有韌性,內含胎鹿及羊水。剝去胎衣,妊娠1個月者,四肢呈乳突狀,頭部能見到眼和嘴的皺形。妊娠4-5個月者,骨骼形成,體表無毛,但已具鹿外形。妊娠6-8個月者或失水鹿胎(包括新生死鹿),頭較大呈卵圓形,嘴尖細小,眼眶較大,眼膜皮凹陷,下唇較長,微露1-2對小白牙(羽稱“坐骨生牙”),身軀瘦短,四肢細長,蹄淡黃色至淡棕色,脊背皮毛有白色小花斑點。尾短扁圓,幹燥後,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腥,味微鹹。
(2)馬鹿胎,與梅花鹿胎相似,唯體形略大,眼眶較小,頸及四肢更長。
【炮制】將鹿胎以酥油炙至黃脆,研成細末。
【性味】味甘;鹹;性溫
【歸經】肝;腎;心經
【功能主治】溫腎壯陽;補血生精;調經止血。主腎陽虧損;精血不足;腰膝酸軟;勞瘵;月經不調;宮寒不孕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6-15g;鮮品可煮汁熬膏。
【註意】《四川中藥誌》:上焦有痰熱,胃中有火者忌。
【附方】①治虛損勞瘵:鹿胎(去穢,煮爛),熟地八兩(人乳、粉山藥各一·兩,拌蒸九次),菟絲子十兩(酒煮),杞子八兩(乳浸),制過首烏十兩(乳浸,日曬夜露九次),金石斛六兩(酒炒),巴戟肉五兩(酒炒),黃芪(酥炙)五兩,人參四兩。黃蒿膏丸。(《沈氏尊生書》鹿胎丸)②洽陰虛崩帶,種子:鹿胎、當歸、構把、熟地。紫訶車、阿膠,為丸劑服,(《四川中藥誌》)
【各家論述】
1.《本草新編》:世人有麋。鹿合而成膏,以治陰陽之虛則可耳。然而用麋、鹿為膏,又不若用鹿胎,加人參、熟地、山茱、山藥、茯神、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蓯蓉、炒棗仁、白術、甘草、麥冬、沙參、五味子。杜仲、破故紙、黃芪、當歸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為全鹿丸者誤。
2.《本經逢原》:鹿性補陽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不特茸、角、莖、胎入藥,而全鹿丸合大劑參、芪、桂、附,大壯元陽,其胎純陽來散,宜為補養天真,滋益少火之良劑、然須參、芪、河車輩佐之,尤為得力。如平素虛寒。下元不足者,入六味丸中為溫補精血之要藥,而無桂、附辛熱傷陰之患。
3.《本草新編》:健脾生精,興陽補火。
4.《青海藥材》:治婦女月經不調,血虛、血寒,久不生育。
5.《四川中藥誌》:能補下元,調經種子。治血虛精虧及崩帶。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