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YánɡTáoYè
【來源】為酢漿草科植物陽桃的葉片。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陽桃"條。
【性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性寒。"
②《南寧市藥物誌》:"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利小便,散熱毒。治小便不利,血熱瘙癢,癰腫,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利小水。"
②《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止痛,散熱毒,止血,拔膿,生肌。"
③《陸川本草》:"治血熱身癢。"
④《南寧市藥物誌》:"枝葉:清濕熱,利小便,散郁血,治痧氣。葉:洗皮膚熱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外用:搗敷、搗汁塗或煎水洗。
【註意】《南寧市藥物誌》:"體質虛寒者忌服。"
【附方】
①治熱渴,小便短澀:陽桃鮮葉一兩。煎湯代茶服。
②治癰疽腫毒:陽桃鮮葉搗爛調米泔敷,善拔毒生肌。
③治頑癬疥瘡:陽桃鮮葉煎湯,乘溫洗患處。
④治蜘蛛毒、蛇咬傷:陽桃鮮葉搗爛絞汁搽患處;止痛拔毒。(選方出《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陽桃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YánɡTáoYè
【英文名】LeafofCarambol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藥酢漿草科植物陽桃AverrhoacarambolaL.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verrhoacarambola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陽桃喬木,高5-12m。幼枝被柔毛及小皮孔。奇數羽狀復葉;總葉柄及葉軸被毛,具小葉5-11枚,長約13cm;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6cm,寬約3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錐花序生於葉腋或老枝上,長約3cm;花萼5,紅紫色,覆瓦狀排列,長約3mm;花冠近鐘形,白色至淡紫色,長約5mm,花瓣倒卵形,旋轉狀排列;雄蕊10,其中5枚較短且無花藥,花絲基部合生;子房5室,具5棱槽,每室胚珠多數。漿果卵狀或橢圓狀,長5-8cm,淡黃綠色,光滑,具3-5翅狀棱。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栽培於園林或村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化學成份】含矢車菊素-3-O-β-D-葡萄糖甙(cyanidin-3-O-β-D-glucoside)和矢車菊素-3,5-O-β-D-雙葡萄糖甙(cyanidin-3,5-O-β-D-diglucoside)。
【性味】味澀;苦;性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止痛。主風熱感冒;小便不利;產後浮腫;癰疽腫毒;漆瘡;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絞汁塗或煎水洗。
【註意】《南寧市藥物誌》:體質虛寒者忌服。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利小水。
2.《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止痛,散熱毒,止血,拔膿,生肌。
3.《陸川本草》:治血熱身癢。
4.《南寧市藥物誌》:枝葉:清濕熱,利小便,散郁血,治痧氣。葉:洗皮膚熱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