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野荔枝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ěLìZhī

【別名】尖葉四照花、山荔枝

【來源】山茱萸科狹葉四照花CornuskousaHancevar.angustataChun(Dendronbenthamiaangustata(Chun)Fang),以花、葉入藥。

【生境分布】雲南。

【性味】澀,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治外傷出血,痢疾,骨折。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荔枝《*辭典》

【出處】《紅河中草藥》

【拼音名】YěLìZhī

【別名】尖葉四照花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狹葉四照花的花及葉。

【原形態】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細瘦,嫩時疏生黃色細毛。單葉對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嫩時被柔毛,後脫落,下面密被緊貼白柔毛,側脈3~4對;葉柄嫩時被毛。頭狀花序近球形;總苞片4枚,白色,卵形,長2.5~3.5厘米,寬1~2.2厘米;花萼筒狀,4裂,被粗毛;花瓣4,黃色;雄蕊4;子房下位。核果多數,集成肉質球形的聚合果,紅紫色。

【生境分布】生於半山坡林中。分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性味】澀,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

【附方】

①治外傷出血:鮮野荔枝葉搗敷,或幹葉及花研末外敷。

②治痢疾:幹野荔枝花、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骨折:鮮野荔枝花、葉配藤子杜仲、大接骨丹等,搗敷。

【摘錄】《*辭典》

野荔枝《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紅河中草藥》

【拼音名】YěLìZhī

【英文名】FlowerofNarrowleafDogwood

【別名】山荔枝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尖葉四照花的花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obenthamiaangustata(Chun)Fang[D.hupehensisFng;CornuskousaHancevar.an-gutstataChun]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摘開放之花朵,幹燥;葉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4-12m。嫩枝被毛,灰綠以。葉對生;葉柄長8-12mm;嫩時被細毛,老後近於無毛;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上面嫩時被柔毛,老則無毛,下面密被緊貼白色柔毛;側脈3-4對。頭狀花序近球形,約由55-80朵花聚集而成,直徑約1cm,具4枚白色花瓣狀總苞片;總苞片長狼形或倒卵形,長25-32mm,寬11-22mm;花萼筒狀,密被粗毛,4裂;花瓣4,雄蕊4,較花瓣短;花盤環狀,略有4淺裂;子房下位。果序球形,成熟時紅色,被白色細伏毛。總果柄纖細,長6-10.5cm。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40-1400m的混交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味澀;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痢疾;外傷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外傷出血:鮮野荔枝葉搗敷,或幹葉及花研末外敷。②治痢疾:幹野荔枝花、葉三至五錢,水煎服。③治骨折:鮮野荔枝花、葉配藤子杜仲、大接骨丹等,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野荔枝相關圖片

野荔枝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野苦瓜  下一个:野荔枝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