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CǎoGuǒYào
【別名】野姜、獨葉臺、四合紅、草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果實。
【原形態】
草果藥,又名:良姜花(《滇南本草圖譜》),野姜花。
多年生草本。高至1米以上。根莖塊狀。莖直立,粗壯。葉2列,無柄。葉鞘管狀,長達15厘米;葉舌長2.5厘米,卵狀三角形,邊緣紅色;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略呈波狀。穗狀花序頂生,長10~20厘米;苞片長橢圓形,長約2.5厘米,鈍頭,兩側內卷,淡綠黃色;小苞片1枚,形同苞片;萼筒管狀,長3.5厘米;花冠管長約為萼筒之2倍或不及,裂片瓦覆,反折,線狀倒披針形,淡黃白色;側生退化雄蕊狹長。花瓣狀,長約3.5厘米;唇瓣與兩側者等長,匙狀倒卵形,深2裂,有瓣爪,白色,基部染紅色;花絲管狀,橙紅色。花藥狹長,橙紅色,背著;子房下位,花柱從二藥間穿過,柱頭膨大。蒴果扁球形,徑約2.5厘米,具不明顯的3棱。種子卵形,紅色,長約4毫米。花期6~7月。果實10~11月成熟。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陰濕處。分布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滇南本草》:"性大溫,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溫胃,燥濕,理氣,消食。治胃寒疼痛,食積腹脹,寒疝,瘧疾。
①《滇南本草》:"寬中理氣,消胸膈膨脹,開胃消宿食。"
②《雲南中草藥》:"溫胃散寒,燥濕,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瘧疾。"
③《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散寒止痛,寬中理氣。治胃寒疼痛,嘔吐,寒疝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
【附方】治九種胃氣疼痛,面寒疼,痞塊疼痛:草果藥(新瓦焙)二兩,木香三錢。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熱燒酒服。(《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草果藥《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CǎoGuǒYào
【英文名】FruitofSpikedGingerlily
【別名】豆蔻、小草果、草果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ychiumspicatumHam.ExSmith
采收和儲藏:林果實將熟時采收,烘幹。
【原形態】草果藥,多年生草本,高至1m。根莖塊狀。葉無柄或具長1-1.5cm的柄;葉舌長1.5-2.5cm,膜質,全緣;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40cm,寬4-12cm,上下兩面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疏的長柔毛。穗狀花序長約20cm;苞片長圓形,長約2.5cm,每一苞片內有花1朵;花萼管長3-3.5cm;花冠黃色,管長5-6.5cm,裂片線形,長2.5cm;側生退化雄蕊匙形,白色,較花冠裂片稍長;唇瓣倒卵形,長2.5-3cm,深2裂,白色或變黃,花絲淡紅色,較唇瓣為短。蒴果球形,直徑約1.5cm。熟時開裂為3瓣。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2900m的山地密林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消食。主胃寒脘腹疼痛;食積腹脹;寒疝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寬中理氣,消胸膈膨脹,開胃消宿食。
2.《雲南中草藥》:溫胃散寒,燥濕,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瘧疾。
3.《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散寒止痛,寬中理氣。治胃寒疼痛,嘔吐,寒疝氣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