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一枝蒿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YìZhīHāo

【別名】蜈蚣草(《分類草藥性》),亂頭發(《貴州民間方藥集》),一支蒿、飛天蜈蚣(《貴陽民間藥草》),羽衣草(《貴州草藥》),千條蜈蚣(江西《草藥手冊》),鋸草(《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蓍或西南蓍草的全草。夏、秋間開花時采收,曬幹。

【原形態】

①蓍(《尚書》)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有棱條,上部分枝。葉互生,長線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O.7~1.5厘米,無柄;櫛齒狀羽狀深裂,裂片線形,排列稀疏,銳尖頭,有不等長的缺刻狀齒牙,葉片半抱莖,兩面披長柔毛,背面毛較密,開花時下部葉常枯萎。頭狀花序徑5~6毫米,長6~7毫米,密集成復傘房花序;總苞鐘狀,總苞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四形,覆瓦狀排列;周邊舌狀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矩圓狀,先端3淺裂;中心臂狀花,兩性,白色,花藥黃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長圓形,有翼,無冠毛,長約3毫米,寬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林緣、路旁、屋邊及山坡向陽草地。分布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蓍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②西南蓍草。詳"土一枝蒿"條。

【生境分布】產東北,華北及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幹燥全草,多已折斷,根頭短,密生須根。全體被灰白色毛茸,莖之上部略有分枝,表面棕黃色略紫,有順向細紋。斷面中空,內表面白色.葉稍卷縮,灰綠色或棕黃色,葉緣裂片細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黃棕色。氣微弱,味微苦。以幹燥、完整、無根、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

辛苦,微溫,有毒。

①《四川中藥誌》:"性微溫,味辛麻苦,有毒。"

②《陜甘寧肯中草藥選》:"味辛苦,性子,有小毒。

【歸經】《四川中藥誌》:"入心、肝,肺三經。"

【功能主治】

活血,祛風,止痛,解毒。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痞塊,癰腫。

①《綱目》:"蓍葉主治痞疾。"

②《綱目拾遣》:"活血解毒,去一切積滯、沈痼陰寒等疾,驅風理怯。"

③《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熱毒,塗瘡生肌。"

④《東北藥植誌》:"為健胃、強壯劑,又為痔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O.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泡酒塗擦;研末調敷。

【註意】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一枝蒿一兩。泡酒塗擦。

②治重傷,止痛消腫:一枝蒿二錢,法半夏三錢,生白芷三錢。各藥研成細末,混合成散劑,開水吞服,每服三分。

③擡跌打損傷,風濕疼痛:一枝蒿一錢,五香血藤五錢,見血飛二錢,黑骨頭五錢,排風藤四錢,紅牛膝三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兩。(宜忌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④治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講,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保壽堂經驗方》)

⑤治頭風、年久頭風痛:一枝蒿搗絨絞汁,漓耳心。<《貴州草藥》)

⑥治經閉腹痛: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⑦治腫毒: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⑧治風火牙痛:一枝蒿搗絨,揉擦兩太陽穴;如痛不止,再取葉含塞於痛處。(《貴州草藥》)

⑨治毒蛇咬傷:㈠一枝蒿、水慈姑。搗爛,或曬研末,調淘米水敷傷口。(《貴陽民間藥萆》)㈡一枝蒿莖葉一握,搗爛,在患腫上部向下推,直到傷處,敷於傷口周圍,並可止血。此藥敷後疼痛減低。(《貴陽市秘方驗方》)

【臨床應用】

治療各種急、慢性炎癥疾患

將蓍草制成註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當原生藥8克,成人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註射,小兒酌減。或取鮮莖葉3~5錢,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用莖葉加工制成60%凡士林軟膏外用。曾治急性外科感染、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深部膿腫、癰、婦科炎癥疾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中耳炎、濕疹等共188例。急性炎癥以3天為觀察期,如已見效可繼續用藥6~7天以鞏固療效;慢性炎癥以7~10天為觀察期,療程視病情而定。結果一療程後痊愈137例(72.8%),好轉36例(19.2%),無效16例(8%)。據臨床觀察,本品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退熱鎮痛作用,尤其對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乳腺炎療效顯著,而對呼吸系統炎癥效果較差。有效病例多數在1~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2~3天內白細胞數逐慚恢復正常。經動物實驗證明,本品毒性低,臨床使用較安全。

【摘錄】《*辭典》

一枝蒿《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ìZhīHāo

【英文名】AlpineYarrowHerb

【別名】新疆一枝蒿、鹿角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巖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rupetrisL.[A.dentataWilld.;A.uiridisWilld.;AurisWilld.;A.wirid-ifoliaSpreng.]

采收和儲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紮成把,陰幹。

【原形態】巖蒿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具特異芳香。根莖木質,常橫臥或斜上,具多數營養枝。莖通常多數,稀少數或單一,褐色或紅褐色,下半部木持化,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莖上部有少數短的分枝。葉薄紙質,初時兩面被灰白色短灰色,後脫落無毛;莖下部與營養枝上葉有短柄,中部葉無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5cm,寬12.5cm,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5-7,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莖,小裂片呈櫛齒狀的線狀披針形,先端常有短的硬尖頭;上部葉與苞片羽狀全裂或3全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7mm,具短梗或近無梗,下徒工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狀分裂的小苞葉,在莖上排成穗狀或近於總狀花序;總苞片3-至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背面有短柔毛,邊緣膜質,撕裂狀,內層總苞片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層,8-16朵,花冠的瓶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3-4裂齒,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附屬物長三角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分叉。瘦果長圓形,頂部常有不對稀的膜質冠狀邊緣。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2900m的幹山坡、荒漠草原、草甸、沖積平原及幹河谷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新疆等地。

【栽培】

性狀鑒別本品長20-50cm。根及根莖呈類圓柱形,表面淡黃或土黃色,斷面黃色。莖數個或單一,幼枝上有短茸毛,老枝多光滑,莖圓形,有不甚明顯的縱向條紋,直徑1.5-3mm,呈紫紅色,有時黃綠色,中空。基部葉裂片呈狹披針形,具柄,上部葉較小,羽裂或不分裂,葉兩面均被疏柔毛。花序形,具柄,上部葉較小,羽裂或不分裂,葉兩面均被疏柔毛。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綠色,紙質,條形,內層膜質,卵形;管狀花,黃色,邊花1列,雌性;內層花兩性,花長約2mm。果倒圓錐形,長約1mm。全株具特異芳香,味微苦。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菲薄的角質層,可見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皮層細胞3-7列,間有裂隙,在莖的棱角處常存在圓形的外韌型維管束;內皮層細胞大而明顯;維管束約20個排列成環,射線細胞1-2列,每個維管束外方為中柱鞘纖維束,維管束外韌型,纖維和導和均木化,形成層不明顯;髓部薄壁細胞較大,壁部薄壁細胞較大,壁木化,具紋孔,中央常呈空腔。

粉末特征:黃綠色。丁字形或叉狀非腺毛,頂端狹尖,微,長達600μm以上;腺毛頭部呈橢圓形,由6-10個細胞排列成2列,長約38-44μm,直徑32-44μm,短軸22-25μm,副衛細胞3-5個,花粉粒類圓球形,直徑約18μm,外壁較厚,微有小刺狀突起,螺紋導和直徑10-15μm。

【化學成份】全草含針葉春黃菊酸(aciphyllicacid),順式螺縮酮烯醚多炔(cis-spiroketalenoetherpolyne),反式-螺縮酮烯醚多炔,胡蘿蔔(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梔子素丁(gar-denin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櫚酸(palmiticacid),一枝蒿酸(rupestricacid)[1],一枝蒿酮酸(rupestonicacid)[2],異一枝蒿酮酸(isorupestonicacid)[3]。地上部分含揮發油,柱要有:羅勒烯(ocimene),別羅勒烯(alloocimene),月桂烯(myrcene),α-蒎烯(αp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β-蒎烯(β-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ineol),β-松油醇(β-terpineol),2-甲基-3-戊烯-1-醇(3-penten-1-ol-2-methy),α-側柏烯(α-thujene),γ-松油醇(γterpineol),α、β-松油醇醋酸酯(terpinylacetate),乙酸香葉酯(geranylacetate),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propionate)[4],樟烯(camphene),1,8-案葉素(1,8-cineole),棕檬烯(limonene),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2-methylbutyl2-methylbutyrate),龍腦(borneol),松油烯-4-醇(terpinen-4-ol),香茅醇(citronellol),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香茅醇乙酸酯(citronellylacetate),β-欖香烯(β-ele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α-愈創木烯(α-guaiene),β-花析烯(β-chamigrene),愈創醇(guaiol),十四酸(tetradecaoicacid),β-花析烯(β-chamigerene),愈創醇(guaiol),十四酸(tetradecanoicacid),鄰-苯二甲酸異丁酯(siobutylphthalate),4,6,10-三甲基-2-十五烷酮(4,6,10-trimethyl-2-pentadecacnone),1-十六醇(1-hexadecanol),十五酸(pentadecanoicacid),十六酸(hexadecanoicacid),1-十八醇(1-octadecanol),植醇(phytol),亞油酸(linoleicacid),骨碎補酮(davanone),鞭苔醇(bazzanenol)等[5]。

【藥理作用】蓍草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弗氏痢疾桿菌有高度的抑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為內酯香豆精類化合物。用相當於人劑量的625倍於小白鼠(腹腔註射)無死亡。10%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經動物實驗證明,本品毒性低,臨床使用較安全。

【炮制】取全草去根、洗凈利、曬幹、切斷備用。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主風寒感冒;食積氣滯;脘腹脹痛;跌打瘀腫;風疹;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熬膏或泡酒塗敷。

【註意】孕婦忌服。

【附方】

1.治跌打損傷:一枝蒿一兩。泡酒塗擦。

2.治重傷,止痛消腫:一枝蒿二錢,法半夏三錢,生白芷三錢。各藥研成細未,混合成散劑,開水吞服,每服三分。

3.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一枝蒿一錢,五香血藤五錢,見血飛二錢,黑骨頭五錢,排風藤四錢,紅牛膝三錢。泡酒二斤,每次服一兩。

4.治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未、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保壽堂經驗方》)5.治頭風、年久頭風痛:一枝蒿搗絨絞汁,滴耳心。(《貴州草藥》)6.治經閉腹痛: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7.治腫毒:蓍草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8.治風火牙痛:一枝蒿搗絨,揉擦兩太陽穴;如痛不止,再取葉含塞於痛處。(《貴州草藥》)9.治毒蛇咬傷:1.一枝蒿、水慈姑。搗爛,或曬研未,調淘米水敷傷口。(《貴陽民間藥草》)2.一枝蒿莖葉一握,搗爛,在患腫上部向下推,直到傷處,敷於傷口周圍,並可止血。此藥敷後疼痛減低。(《貴陽市秘方驗方》)

【各家論述】

1.《綱目》:蓍葉主治痞疾。

2.《綱目拾遺》:活血解毒,去一切積滯、沈痼陰寒等疾,驅風理怯。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熱毒,塗瘡生肌。

4.《東北藥植誌》:為健胃、強壯劑,又為痔藥。

【臨床應用】治療各種急、慢性炎癥疾患。將蓍草制成註射液,每安瓶2ml,相當原生藥8g,成人每次2-4ml,每日2次,肌肉註射,小兒酌減。或取鮮莖葉3-5錢,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用莖葉加工制成50%凡士林軟膏外用。曾治急性外科感染、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深部膿腫、癰、婦科炎癥疾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中耳炎、濕疹等共188例。急性炎癥以3日為觀察期,如已見效可繼續用藥5-7日以鞏固療效;慢性炎癥以7-10日為觀察期,療程視病情而定。結果1療程後痊愈137例(72.8%),好轉36例(19.2%),無效15例(8%)。據臨床觀察,本品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退熱鎮痛作用,尤其對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和急性乳腺炎療效顯著,而對呼吸系統炎癥效果較差。有效病例多數在1-2日內體溫降至正常;2-3日內白細胞數逐漸恢復正常。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一枝蒿相關圖片

一枝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一支箭  下一个:一枝黃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