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梨皮功效和作用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LíPí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

【性味】《四川中藥誌》:"性涼,味甘澀,無毒。"

【功能主治】

清心潤肺,降火生津。治暑熱煩渴,咳嗽,吐血,發背,疔瘡。

①《滇南本草》:"敷發背疔瘡。"

②《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腎益陰,生津止渴,除煩去濕。"

③《陸川本草》:"治痧積暑熱。"

④《四川中藥誌》:"清暑熱,止煩渴,生律,收斂。治痢疾及咳嗽有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殼。煎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水腫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陳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燉內服。(《四川中藥誌》)

【摘錄】《*辭典》

梨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LíPí

【英文名】pericarpofBretschneiderpear,pericarpofSandpear,pericarpofUssurianpear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yrusbretschneideriRehd.2.Pyruspyrifolia(Burm.f.)Nakai[FicuspyrifoliaBurm.f.]3.PyrusussuriensisMaxim.

采收和儲藏:9-10月果實成熟時采摘,削取果皮,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白梨喬木,高達5-8m。樹冠開展;小枝粗壯,幼時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葉柄長2.5-7cm;托葉膜質,邊緣具腺齒;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5-11cm,寬3.5-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帶刺芒尖銳齒,微向內合攏,初時兩面有絨毛,老葉無毛。傘形總狀花序,有花7-10朵,直徑4-7cm總花梗和花梗幼時有絨毛,花梗長1.5-3cm;花瓣卵形,長1.2-1.4cm,寬1-1.2cm,先端呈嚙齒狀,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長約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離生,無毛。果實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2.沙梨本種與白梨的區別為:葉片基部圓形或近心;果實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3.秋子梨本種與2種的區別為:葉形大,長5-10cm,寬4-6cm,葉邊刺芒長;花柱5;果實黃色,果梗長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白梨:生於海拔100-2000m的幹旱寒冷地區山坡陽處。

2.沙梨:生於海拔100-1400m的溫暖而多雨的地區。

3.秋子梨:生於海拔100-2000m的寒冷幹燥的山區。

資源分布:1.白梨分布於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山東、河南等地。

2.沙梨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3.秋子梨分布東北、華北及山東、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果皮呈不規則片狀,或卷曲成條狀,外表面淡黃色,有細密斑點,內表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而酸。

【性味】甘;澀;涼;無毒

【歸經】肺;心;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心潤肺;降火生津,解瘡毒。主暑熱煩渴;肺燥咳嗽;吐血;痢疾;;疥癬;發背;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汁塗。

【附方】①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殼。煎服。(《四川中藥誌》)②治水腫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陳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燉肉服。(《四川中藥誌》)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敷發背疔瘡。

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腎益陰,主津止渴,除煩去濕。

3.《陸川本草》:治痧積暑熱。

4.《四川中藥誌》:清暑熱,止煩渴,生津,收斂。治痢疾及咳嗽有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梨皮相關圖片

梨皮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梨木皮  下一个:梨樹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