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YúRénJiànɡ
【別名】榆醬(《齊民要術》)。
【來源】榆莢仁和面粉等制成之醬。
【制法】《綱目》:"取榆仁水浸一伏時,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曬,如此七次,同發過面曲,如造醬法,下鹽曬之。每一升,曲四斤,鹽一斤,水五斤。"
【性味】
①《食療本草》:"有少辛味。"
②《綱目》:"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能助肺氣,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又心腹間惡氣,內消之,陳者尤良。又塗諸瘡癬妙。又卒患冷氣心痛,食之瘥,並主小兒癇,小便不利。"
【摘錄】《*辭典》
榆仁醬《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拼音名】YúRénJiànɡ
【別名】榆醬
【來源】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榆村的果實或種子和面粉等制成的醬。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lmiuspumilaL.
【原形態】落葉喬木,樹幹端直,高達20m。樹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縱溝裂;小枝柔軟,有毛,淺灰黃色。葉互生,紙質;葉柄長2-10m,有毛;托葉早落;葉片倒卵形、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2-2.5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幼時有短毛,老時僅脈腋有毛,邊緣具單鋸齒;側脈明顯,9-18對。花先葉開放,簇年成聚傘花序,生於去年枝的葉腋;花被針形,4-5裂;雄蕊與花被同數,花藥紫色;子房扁平,1室,花柱2。翅果近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種子位於翅果中央,與缺口相接;果柄長約2mm。花期3-4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河堤、田埂和路邊,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長江以南多系栽培。
【炮制】《綱目》:取榆仁水浸一伏時,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曬,如此七次,同發過面曲,如造醬法,下鹽曬之。每一升,曲四斤,鹽一斤,水五斤。
【性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溫中行氣;殺蟲。主心腹冷痛;蟲積腹痛;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水沖。外用:適量,塗敷。
【註意】姚呆成《食物本草》:“不宜多食。
【各家論述】《食療本草》:能助肺氣,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又心腹間惡氣,內消之,陳者尤良。又塗諸瘡癬妙。又卒患冷氣心痛,食之瘥,並主小兒癇、小便不利。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