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ShuǐJīnɡYú
【別名】鳡魚(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為銀魚科動物太湖短吻銀魚的全體。
【原形態】
體細長,略呈圓筒形,後段較側扁。體長約7~8厘米。頭部扁平。口小,吻短鈍,下頜略長。上、下頜骨各有1排細齒,口蓋上無齒;下頜前端亦無犬齒。背鰭Ⅱ12~14,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為至尾基距離的2.5倍。臀鰭Ⅲ21~24,位於背鰭後下方,背鰭後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鰭。體柔軟,除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有一排較大的鱗片外,全體無鱗。生活時全體透明,從頭的背後可清楚地看到腦的形狀;死後體為乳白色。各鰭較透明,無色,體側每邊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點。
生活於湖泊內,主食浮遊動物,也食少量的小蝦和魚苗。產卵期4月。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太湖和沿長江中、下遊的許多湖泊中,尤以太湖最著。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疏利腸胃,潤肺。
【摘錄】《*辭典》
水晶魚《中華本草》
【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ShuǐJīnɡYú
【英文名】taihushortsnouticefish
【別名】鯎魚、銀魚面條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銀魚科動物間銀魚、尖頭銀魚等多種銀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emisalanxprognathusRegan2.SalanxacuticepsRegan
采收和儲藏:3-5月汛期捕捉,捕後洗凈鮮用或加工成魚幹。
【原形態】
1.間銀魚,體細長,近圓筒形,長約12cm,後希略側扁。頭極扁平,吻尖長,呈三角形,眼位於頭側緣。口窄長,兩頜等長,前上頜骨、上、下頜骨及腭骨均生有1列細齒,下頜骨前部具犬齒1對。下頜前端沒有聯合前骨,而具一肉質突起。鰓孔大,鰓蓋骨軟而薄。體光滑無鱗,僅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具1列大而薄的鱗片,一般為18-21。背鰭II。11-13,略在體後3/4處。背鰭和尾鰭中央有一管明小脂鰭。臀鰭26-28,與背鰭相對。胸鰭8-9,肌肉基不顯著。腹鰭小。尾豬叉形。體柔軟,半稼明,死後體呈乳白色。體側各有一排黑點,腹面自胸部起經腹部至臀鰭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點,沿臀鰭基左右分開,後端合而為一。直達尾基。此外,在胸鰭、尾鰭第1鰭條上也散布小黑點。
2.尖頭銀魚,體細長近圓筒形,後部略側扁,長約13-15cm。頭較長,吻尖長,上下扁平。眼小,口寬大,兩頜約等長,兩頜和腭骨各有1列細齒。下頜縫合部有1較大的犬牙,常穿過吻部形成一孔。下頜縫合部前方有一短的肉質突起。鰓孔大,鰓耙短小。體光滑無鱗或有時散生極薄而易脫落的鱗片,雄魚在臀鰭基部有1列大而薄的鱗片。背鰭13-14,位於臀鰭的起點上方。脂鱗小,位於尾柄背部。臀鰭26-27,較寬大。胸鰭9-10,低位。腹鰭7,起點在胸鰭與臀鰭中間。尾鰭叉形。體半透明。在腹部中央有2縱列黑色小點。胸鰭、腹鰭外緣及臀鰭、尾鰭有少數黑點。背鰭和脂鰭無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為小型小層魚類,生活於近海,性喜集群,以浮遊小動物為主食。三、四月於長江口區產卵。具有海洋至江河回遊的習性。
2.為小型小層魚類,習性與前種相似。只唯在南海冬季11-12月產卵。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山東至浙江沿海地區。尤以長江口崇明等地為多。
2.全國沿海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可食部100g含水分89g。8.2g,脂肪0.3g,碳水化合物1.4g,灰分1.0g,鈣258mg,磷102mg,鐵0.5mg,硫胺素(thiamine)0.01mg,核黃素(riboflavine)0.05mg,煙酸(nicotinicacid)0.2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健脾補虛;潤肺止咳。主營養不良;脾虛泄瀉;消化不良;小兒疳積;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90g。
【各家論述】姚可成《食物本草》:水晶魚,不可多食,動濕生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