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浮海石功效和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從新》

【拼音名】FúHǎiShí

【英文名】Pumice

【別名】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及瘤分胞苔蟲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staziaaculeataCanuetBassler2.Cellporinacostazii(Audouin)[CostaziacostaziiAudoui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漂洗,除去鹽質及湯沙,曬幹。

【原形態】

1.脊突苔蟲,營固著生活的海生群體動物,雌雄同體。個蟲很小,為囊狀,前有口,口緣有馬列蹄狀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數觸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連接口與肛門,肛門亦在體的前端。體外分泌石灰質及膠狀物質,形成樹枝的群體骨骼,蟲體死後,殘留灰白色或灰黃色的珊瑚狀骨骼。

2.瘤分胞苔蟲,群體瘤狀、豌豆狀或分叉狀,淡黃色或黃褐色。個蟲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長為0.5-0.62mm,排列不規則,口圓形或略方形,下緣具顯著小腔,原生口位於群體外表,個體漸老,原生口漸向深處下陷,其表面逐漸由圍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兩側圍口膜形成一對柱形物,其上具小的側鳥頭體,彼此斜著相對而生。在口的下緣圍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長舌;伸向次生口內。;圍口膜的發達程度隨年齡而不同。卵室大則寬,長0.13-0.15mm,寬0.25-0.28mm,凸出或下陷,外卵室為窄圓圈形;內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狀排列孔道。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

2.為太平洋兩岸很普通的品種,但群體的外形、個蟲及卵室的結構等均異很大。常附著於海藻、貝殼、珊瑚巖礁上,或水螅蟲小枝及多毛類的棲管上。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南部沿海。

2.我國自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定:1.浮石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通常直徑2-7cm,有的可達20cm。表面粗糙,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細孔,灰白色或灰黃色。質硬而松脆,易砸碎,斷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絹絲樣光澤或無。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沈。氣微弱,味淡。以體輕、灰白色、浮水看為佳。產廣東、福建、山東、遼寧等地。

2.石花(《本草衍義》)為脊突苔蟲或瘤薔蟲的骨胳。

2.1.脊突苔蟲骨胳呈珊瑚樣不規則塊狀,略作扁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直徑2-5cm。灰白色或灰黃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狀分技,中部交織如網狀。叉狀小枝長3-5mm,直徑約2mm,先端多折斷,多數完整者呈鈍圓形。質硬而脆,表面與斷面均密具細孔。體輕,入水不沈。氣微腥,昧微威。

2.2.瘤苔蟲的骨胳為不規則塊狀,直徑l-3cm,多為碎塊。表面灰黃色或灰黑色。珊瑚狀分枝短而較粗,直徑約4mm。先端鈍圓,極少折斷。氣味同上。

顯微鑒定:本品在偏光顯微鏡下,可見有火山碎屑結構,此晶屑、晶斑具斜方輝石、中性斜長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基質為火山玻璃(近95%)。呈團粒結構,氣孔構造。一般多為負突起。無幹涉色。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碳酸鈣(CaCO3),並含少量鎂、鋅、鐵、鋁等元素。

【炮制】海浮石:洗凈曬幹,碾碎。煆海浮石:取凈海浮石置沙罐內,置爐火中煆透,取出,放涼,碾碎。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軟堅散結。主痰熱咳嗽;癭瘤;瘡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飛用。

【附方】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聖惠方》)②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四錢,薄荷二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醫學從眾錄》海浮石滑石散)③治血淋,小便澀痛: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④治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幹金方》)⑤治小腸氣,莖縮囊腫: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燈心、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億齋直指方》海金散)⑥治諸疝:海石、香附。為末,生姜汁調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本事方》)⑧治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的候。(《本事方》神效散)⑨治疔瘡,發背,惡瘡: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濟方》耆老丹)⑩治耳底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濟方》沒藥散)11、治瘡瘡久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金銀花。上海石二停,金銀花一停,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簽茶一般,日用二服。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服。(《儒門事親》)

【各家論述】

1.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積塊,鹹能軟堅也。

2.《綱目》:浮石,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

3.《本草拾遺》:水花主渴,遠行山無水處,和苦栝樓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

4.《本草衍義》:石花,白色,圓如覆大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細文起。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難得。其體甚脆,不禁觸擊。

5.《綱目》:浮石,乃江海間細砂水末凝聚,日久結成看,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唆案,白色體虛而輕。海中者昧鹹,入藥更良。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浮海石相關圖片

浮海石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茯神木  下一个:浮萍>>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