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花椒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uāJiāo

【英文名】PERICARPIUMZANTHOXYLI

【別名】香椒、大花椒、椒目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的幹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種子(椒目)入藥。秋季采收成熟果實,去除雜質曬幹。與種子分開備用。

【性狀】

青椒:多為2~3個上部離生的小{骨}{突}果,集生於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縫線開裂,直徑3~4mm。外表面灰綠色或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及細密的網狀隆起皺紋;內表面類白色,光滑。內果皮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殘存種子呈卵形,長3~4mm,直徑2~3mm,表面黑色,有光澤。氣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單生,直徑4~5mm。外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1mm,對光觀察半透明;內表面淡黃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

【炮制】

花椒: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

炒花椒:取凈花椒,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有香氣。

【性味】辛,溫。

【歸經】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癥;外治濕疹瘙癢。

【用法用量】3~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花椒《*辭典》

【出處】《日用本草》

【拼音名】HuāJiāo

【別名】大椒(《爾雅》),秦椒、蜀椒(《本經》),南椒(《雷公炮炙論》),巴椒、蓎藙(《別錄》),汗椒(陶弘景),陸撥(《藥性論》),漢椒(《日華子本草》),川椒(《聖惠方》),點椒(《綱目》)。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8~10月果實成熟後,剪取果枝,曬幹,除凈枝葉雜質,分出種子(椒目),取用果皮。

【原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6米。莖枝疏生略向上斜的皮刺,基部側扁;嫩枝被短柔毛。葉互生;單數羽狀復葉,長8~14厘米,葉軸具狹窄的翼,小葉通常5~9片,對生,幾無柄,葉片卵形;橢圓形至廣卵形,長2~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通常微凹,基部為不等的楔形,邊緣鈍鋸齒狀,齒間具腺點,下面在中脈基部有叢生的長柔毛。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或頂生於側枝上: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軸被短柔毛;花被片4~8,三角狀披針形:雄花具雄蕊5~7,花藥矩圓形,藥隔近頂端具腺點,花絲線形,退化心皮2,先端2叉裂;雌花心皮通常3~4,子房背脊上部有凸出的腺點,花柱略外彎,柱頭頭狀,子房無柄。成熟心皮通常2~3。果實紅色至紫紅色,密生疣狀突起的腺點。種子1,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野生於路旁、山坡的灌木叢中,或為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主產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等地。此外黑龍江、四川、湖北、青海、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性狀】幹燥果皮(又名:紅花椒、紅椒、大紅袍)腹面開裂或背面亦稍開裂,呈兩瓣狀,形如切開之皮球,而基部相連,直徑4~5毫米;表面紅紫色至紅棕色,粗糙,頂端有柱頭殘跡,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2個未發育的心皮,呈顆粒狀,偶有2~3個小蓇葖果並生於果柄尖端。外果皮表面極皺縮,可見許多呈疣狀突起的油腺,油腺直徑0.5~1毫米;內果皮光滑,淡黃色,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而向內反卷。有時可見殘留的黑色種子。果皮革質,具特殊的強烈香氣,味麻辣而持久。以鮮紅、光艷、皮細、均勻、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花椒果實含揮發油0.7%(貴州產)、2~4%(甘肅產)、4~9%(廣東產)。揮發油中含牻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等。果實尚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

香椒子(東北產)的果實含愛草腦、佛手柑內酯。果實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愛草腦,約占90%。果皮含佛手柑內酯及苯甲酸。

【藥理作用】所含牻牛兒醇,小劑量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對離體兔小腸,低濃度時作用不恒定。有時有輕度但較久的運動亢進,大劑量則抑制腸運動。給大鼠口服後,能抑制胃腸運動(食糜的通過速度減慢),對大腸運動則影響不大。接近致死量時則有瀉下作用。小量口服,對大鼠有輕度利尿作用;但大量可抑制排泄。給兔靜脈註射可發生迅速而顯著的降壓作用。對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4.8克/公斤,兔靜脈註射則為50毫克/公斤。動物死亡皆由於呼吸麻痹。死後解剖,呼吸道有牻牛兒醇特有的香氣,且有多量血性滲出液,肺及支氣管有許多出血斑,因此死亡原因乃由於呼吸極度困難所致。牻牛兒醇對豚鼠蛔蟲有驅蟲作用。另據報道,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效力較地卡因稍弱;在豚鼠之浸潤麻醉中,效力強於普魯卡因。應該指出,日本所產花椒,實為山椒,我國不產;其中含中樞麻痹成分,又能興奮延髓,產生痙攣。

【炮制】

除去果柄及種子(椒目)。置鍋內炒至發響、油出,取出,放涼。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蜀椒,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四畔無氣後取出,便入磁器中,勿令傷風。"

②《本草衍義》:"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紅,如未盡,更揀、更舂,以盡為度。凡用椒須如此。"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生溫,熱寒,有毒。""太熱,有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

【歸經】

入脾、肺、腎經。

①《綱目》:"手、足太陰,右腎命門氣分。"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太陰,兼入手厥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脾經。"

④《長沙藥解》:"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

①《本經》:"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

②《別錄》:"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遊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殺蟲魚毒。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

③《藥性論》:"治惡風,遍身四肢頑痹,口齒浮腫搖動;主女人月閉不通,治產後惡血痢,多年痢,主生發,療腹中冷痛。""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腹內冷而痛,除齒痛。"

④《食療本草》:"滅瘢,下乳汁。"

⑤《日華子本草》:"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⑥《綱目》:"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洗。

【註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杏仁為之使。畏款冬。""惡栝樓、防葵。畏雌黃。"

②《別錄》:"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氣失明。’

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風。"

⑤《本草經疏》:"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嘈雜醋心,嘔吐酸水,或大腸積熱下血,鹹不宜用;凡泄瀉由於火熱暴註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於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於本氣自病者不宜用;水腫黃疸因於脾虛而無風濕邪氣者不宜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沖,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法所鹹忌。"

⑥《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墮胎。"

【附方】

①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去汗),幹姜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②治冷蟲心痛: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壽域神方》)

③治呃噫不止:川椒四兩。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湯下。(《秘傳經驗方》)

④治夏傷濕冷,泄瀉不止:川椒一兩(去目並閉口者,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上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川椒丸)

⑤治飧泄:蒼術二兩,川椒一兩(去口。炒)。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普濟方》椒術丸)

⑥治齒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療本草》)

⑦治齒疼: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於所痛處咬之。(《聖惠方》)

⑧治傷寒嘔血,繼而齒縫皆流血不止:開口川椒四十九粒,用醋同煎,臨熟入白礬少許,漱口含在口中,少頃吐出,再啜漱而含。(《仁齋直指方》)

⑨治寒濕腳氣: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腳。(《婦人良方》)

⑩治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臥。(《仁齋直指方》)

⑾治婦人陰癢不可忍,非以熱湯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吳萸、蛇床各一兩,藜蘆五錢,陳茶一撮,燒鹽二兩。水煎熏洗。(《醫級》椒茱湯)

⑿治手腳心風毒腫:生(花)椒末、鹽末等分。以醋和敷。(《補缺肘後方》)

⒀治久患口瘡:蜀椒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食療本草》)

⒁治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敷。(《普濟方》)

⒂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復浸,幹塗羊、豬髓腦。(《僧深集方》)

⒃治漆瘡:漢椒湯洗之。(《譚氏小兒方》)

⒄治元藏傷憊,耳聾目睹: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暴幹搗羅取紅秤一斤,再搗為末),生地黃七斤(肥嫩者)。上二味,先將地黃攙絞自然汁,銅器中煎至一升許,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暖酒下三十丸。(《聖濟總錄》椒紅丸)

⒅治好食生茶:(花)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勝金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用麻油2~4兩,置鍋中煎熬,投入花椒3~4錢,至微焦即撈出棄去;待花椒油微溫時1次服完。治療8例兒童患者,均於服藥後15~30分鐘腹痛停止,隨後排便,有的同時排出蛔蟲。如梗阻時間過長,中毒癥狀明顯,有腸壞死或有闌尾蛔蟲可能者,則不宜服用。

②治療血吸蟲病

試用於早、中期血吸蟲病,對改善癥狀有一定作用,服藥後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裝膠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蟯蟲病

花椒1兩,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鐘,過濾。取微溫濾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續3~4次。治療108例小兒蟯蟲病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糞檢3次蟲卵皆為陰性。

④用於止痛

取花椒果皮制成50%的註射液,痛時肌肉註射或穴位註射,每次2毫升。共觀察266例,其中腹痛(潰瘍痛、腸痙攣、膽絞痛)246例,有效240例;肝區痛4例均有效;腰痛3例,有效2例;其它疼痛(頭痛、心絞痛等)13例。有效5例。266例中疼癌完全緩解者186例,部分緩解者68例,無效12例。註射後一般10~15分鐘疼痛緩解,可持續2~4小時。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⑤用於回乳

花椒2~5錢,加水400~500毫升,浸泡後煎煮濃縮成250毫升,然後加入紅糖(白糖效果不佳)1~2兩,於斷奶當天趁熱1次服下,日服1次,約1~3次即可回乳。絕大多數於服藥後6小時乳汁即顯著減少,第2天乳脹消失或脹痛緩解。

【備註】

此外,同屬植物香椒子的幹燥果皮,亦作花椒使用。習稱"青花椒",其果實多為2~3個小蓇葖果集生於一果柄上,只有一個蓇葖果的較少;直徑3~4毫米,頂端開裂,具短小的喙尖。外果皮表面草綠色至黃綠色,少有暗綠色,有細皺紋,油腺呈深色點狀,不甚隆起。內果皮灰白色,常與外果皮分離,兩層果皮都向內反卷。殘留的種子黑色,光亮,卵圓形。氣香,味麻辣。

主產於遼寧、江蘇、河北等地。

各地所產的土花椒,主要為同屬植物野花椒(參見"野花椒葉"條)、竹葉椒(參見"竹葉椒葉"條)、勒欓(參見"鷹不泊"條)、柄果花椒(參見"麻口皮子藥"條)等的果皮,亦作花椒之代用品。

【摘錄】《*辭典》

花椒《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日用本草》。

1.《子計然》: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隴西天水,細者善。

2.陶弘景:秦椒今從西來,形似椒而大,色黃黑,味亦頗有椒氣,或呼為大椒。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種之,皮肉厚,腹裏白,氣味濃。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謂為汗椒,令有勢力。椒目冷利去水,別入藥,不得相雜。

3.《藥對》:蜀椒,得鹽味佳。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

4.《唐本草》

【拼音名】HuāJiāo

【英文名】PricklyashPeel,PeelofPeppertreePricklyash,PeelofBungePricklyash

【別名】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陸撥、漢椒、點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花椒、青椒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2.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

采收和儲藏:培育2-3年,9-10月果實成熟,選睛天,剪下果穗,攤開晾曬,待果實開裂,果皮與種子分開後,曬幹。

【原形態】

1.花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具香氣。莖幹通常有增大的皮剝,當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腹面兩側有狹小的葉翼,背面散生向上彎的小皮刺;葉柄兩側常有一對扁平基部特寬的皮刺;小葉無柄;葉片5-11,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l.5-7cm,寬1-3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通常微凹,基部楔尖,邊緣具鈍鋸齒或為波狀圓鋸齒,齒縫處有大而透明的腺點,上面無刺毛,下面中脈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兩例被一簇銹褐色長柔毛,紙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長2-6cm,花軸密被短毛,花枝擴展;苞片細小,早落;花單性,花被片4-8,一輪,狹三角形或披針形,長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無子房柄,花柱外彎,柱頭頭狀。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紅色或紫紅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點。種子卵圓形,直徑約3.5mm,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9-10月。

2.與前種的區別在於:小葉片15-21,對生或近對生,呈不對稱的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cm;主脈下陷,例脈不明顯。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被明顯分為花萼和花瓣,排成兩輪;無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綠色、黃綠色至暗綠色,表面有細皺紋,腺點色深,呈點狀下陷,先端有極短的喙狀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喜生於陽光充足、溫暖肥沃處,也有栽培。

2.生於林緣、灌叢或坡地石旁。

資源分布:1.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2.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光,不耐嚴寒,在-18℃幼苗枝條即受凍,成年樹在-25℃低溫亦會凍死。耐旱,較耐蔭,不耐水濕,不抗風。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中生長良好,但在石灰巖發育的堿性土壤中生長最好,故多用鈣質上山地造林。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選優良品種的母株采種,9月上旬果皮呈紫紅色,種皮呈藍黑色時,分批采摘,放室內陰幹,待自行開裂,取種子,揚凈,放陰涼處貯藏備用。南方秋季隨采隨播;北方春季3-4月播種。種子處理,因種皮堅硬,含油質,透水性較差,需脫脂處理,一般用堿水溶液(2kg水加25g純堿)浸泡2d,以蓋沒種子為度,搓洗,除去種皮油脂,撈出,備用。亦可在播種前先將種子催芽後再播種。可將種子用溫沙層積堆放,每隔15d翻動1次,保持一定的濕度,待播前15d將其放在溫暖處,覆草蓋塑料薄膜,保濕,待種子萌動後播種。或者將種子浸2-3min,置40-50℃溫水中4-5d,當種皮部分開裂時,放在溫暖處,用濕布蓋沒,當種子露白後播種。育苗地,按行距25-30cm開條溝播種。每1hm2用種量60-75kg。出苗後苗高3-5cm時,按株距10-15cm定苗。幼苗生長期追肥1-2次,並結合松土除草。苗高lm時移栽。冬季、早春、雨季均可定植,按行株距2m×1.5m或3m×升m開穴栽種。

田間管理造林1-4年內可間種花生、豆類、藥材、綠肥等。中耕除草2-3次。施肥1-2次,在6月施尿素或硫酸銨,采果後環施土雜肥、豬羊廄肥等。通過旱要灌水。雨季要開溝排水。整形修剪,幼樹整形以自然開心形為好,先剪去主幹離地面30-50cm以上的枝條,保留3-5個骨幹枝條,短截,選留第一輪測枝,第2-3年則留第二三輪側枝,使其形成一定的樹冠。亦可整形成叢狀形、三角形、圓頭形、雙層開心形等。成年樹修剪,以短截疏剪為主,剪去病蟲枝、重疊枝、橫生枝、徒長枝等,調節更新結果枝組。老年樹要養小去弱留強,更新復壯。花椒易生萌芽及萌?,應及時抹除。冬季要澆凍前水和熏煙防霜。

病蟲害防治蟲害有木橑尺蠖、蚜蟲、黃鳳蝶、花椒風蝶、金花蟲、黑絨金龜子、花椒天牛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1)花椒由1-2,偶由3-4個球形分果組成,每一分果直徑4.5-5mm,自先端沿腹縫線或腹背縫線開裂,常呈基部相連的兩瓣狀。分果頂端具微細小喙,基部大多具1-2個顆粒狀未發育離生心皮,直徑1-2mm。外表面深紅色、紫紅色或棕紅色,皺縮,有眾多點狀凸起的油點。內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與中果皮部分分離而卷曲。果柄直徑約0.8mm,被稀疏短毛。果皮革質,稍韌,有特異香氣,味持久麻辣。

(2)青椒為1-3個球形分果。每一分果直徑3-4mm,頂端具短小喙尖。外表面草綠色、黃綠色或棕綠色,有網紋及多數凹下的油點。內果皮灰白色。果柄無毛茸。果皮質薄脆,氣清香,味辛微甜。以粒大、色紫紅、香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皮根切面:(1)花椒外果皮表皮細胞是1列,平周壁角質紋理稀疏,有氣孔;下皮細胞l-2列,較大,細胞內均含棕色塊狀物及顆粒狀色素。中果皮寬廣,具橢圓形油室9-12個;維管束外韌型,14-20個環列,其外有木化厚壁纖維群,薄壁細胞含較多草酸鈣簇晶及少量草酸鈣方晶。內果皮細胞多為梭形,少數類圖形、類方形或呈石細胞狀,上下層細胞常鑲嵌狀排列,內表皮細胞1列,小型。

(2)青椒外果皮細胞平周壁角質層紋理不規則排列,細胞內充滿橙皮甙結晶;下皮細胞壁平直,稍增厚;中果皮油室約20個;維管束約10個,其外有木化厚壁纖維群;薄壁細胞含眾多澱粉粒,草酸鈣結晶少見。

【化學成份】

1.花椒果皮中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檸檬烯(limonene)占總油量的25.10%,1,8-案葉素(1,8-cineole)占21.79%,月桂烯(myrcene)占11.99%,還含a-和β-蒎烯(pinene),香檜烯(sabin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羅勒烯-X(β-oximene-X),對-聚傘花素(P-cymene),a-松油烯(a-terpinene),紫蘇烯(perillene),芳樟醇(l8inalool),4-松油烯酸(ter-pinen-4-ol),愛草腦(estragole),a-松油醇(a-terpineol),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llene),乙酸松油醉酯(terpinylacetate)、葎草烯(humulene),乙酸橙花醇酯(nerylacetate),β-蓽澄茄烯(β-cadinene),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橙花叔醇異構體(neroklidolisomer)等。果皮還含香草木寧堿(kokusaginine),茵芋堿(skimmianine),單葉蕓香品堿(haplopine),2'-羥基-N-異丁基[2E,6E,8E,10E]-十二碳四烯酰胺[2’-hydroxy-N-isobutyl-[2E,6E,8E,10E]-dodecatatraenamide],青椒堿(schinifoline)就是N-甲基-2-庚基-4-喹啉酮(N-methyl-2-heptyl-4-guinoli-none),脫腸草素(herniarin),二十九烷(n-nonacosane)。花椒果實的揮發油中含量最多的是4-松油烯醇,占13.46%,還有辣薄荷酮(piperitone)占10.64%,芳樟醇占9.10%,香檜烯占9.7%,檸檬烯占7.30%,鄰-聚傘花素(o-cymene)占7.00%,月桂烯占3.00%以及a-和β-蒎烯,a-松油醇等。花椒籽的揮發油中,主成分是芳樟醇占18.5%,其次是月桂烯占10.2%和叔丁基苯(tert-butylbenzene)占11.8%,還有香檜烯,a-蒎烯,檸檬烯,1,3,3-三甲基-2-氧雜雙環[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松油醇,辣薄荷酮、(E)-3-異丙基-6-氧代-2-庚烯醛[(E)-3-isopropyl-6-oxo-2-heptenal],(E)-8-甲基-5-異丙基-6,8-壬二烯-2-酮[(E)-8-methyl-5isopropyl-6,8-nonadiene-2-one],4-(2,2-二甲基-6-亞甲基環已基)-3-丁烯-2-酮[4-(2,2-dimethyl-6-methylenecyclohexyl)-3-buten-2-one),a-羥基-4,6-二甲氧基苯乙酮(a-hydroxy-4,6-dimethoxyacetophenone),1,1-二甲基-4,4-二烯丙基-5-氧代-2-環乙烯(1,1-dimethyl-4,4-diallyl-5-oxocyclohex-2-one),β-古蕓烯(β-gurjunene),長葉烯(longifolene),a-金合歡烯(a-farnes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丁香三環烯(clovene)。

2.青椒果皮中揮發油的主成分為愛草腦占75.73%,還含月桂烯,檸檬烯,a-和β-水芹烯,a-和β-蒎烯,香檜烯,β-羅勒烯-X,β-羅勒烯-Y(β-ocimene-Y),1,8-案葉素,a-松油烯,鄰甲基苯乙酮(O-methylacetophenone),a-壬酮(a-nonanone),芳樟醇,4-松油烯醇,a-松油醇,β-和γ-欖香烯(elemene),反式丁香烯,2-十一酮(2-undecanone),乙酸松油醉酯,葎草烯,1-甲氧基-4-(1-丙烯基)苯[1-methoxy-4-(1-propenyl)benzene],β和δ-蓽澄茄烯,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橙花叔醇異構體。此外還含茴香腦(anethol),茴香醚(anisole),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果皮還含香柑內酯(bergapte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茵芋堿,青椒堿(schinifoline)。青椒果實還含香葉木甙(diosmin),苯甲酸(benzoicacid)。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1.對實驗性胃潰瘍的影響:花椒水提物5和10g/kg均有顯著抗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形成作用,而醚提物僅有抑制傾向。花椒水提物10g/kg有顯著抑制吲哚美辛加乙醇引起的小鼠潰瘍形成,但抑制率(22%)不高。花椒醚提物3.0ml/kg顯著抑制大鼠鹽酸性潰瘍形成(P<0.01)。花椒水提物5g/kg可明顯抑制大鼠結紮幽門性潰瘍的形成。

1.2.對四氯化碳誘發急性肝損害大鼠血清GPT和GOT的影響花椒水提物5.0g/kg能對抗四氯化碳升高GPT的作用(P<0.05=,且呈現劑量依賴性,但對GOT升高無對抗作用。

1.3.對藥物性小鼠腹瀉的影響:花椒醚提物3.O和6.0ml/kg可對抗蓖麻油所致的小鼠腹瀉,作用不僅出現快,而且持久。其中3.0ml/kg組還能使腹瀉發生推遲2小時(對照組1.2小時的發生率為5/12和11/12,花椒醚提物3.0ml/kg組分別為0/12和5/12,P值均為<0.05)。花椒水提物5或10g/kg有對抗小鼠番瀉葉所致腹瀉作用,作用產生緩慢,但持久(P<0.05)。4.對小鼠墨汁胃腸推進運動的影響小鼠灌胃花椒水提物10g/kg可明顯抑制胃腸推進運動,P<0.05。

2.對實驗性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統的影響:采用電刺激大鼠動脈血管壁所致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並同步測定其對凝血功能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花椒水提物10-20g/kg和花椒醚提物0.3ml/kg劑量下對大鼠血栓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P<0.01和P<0.001=,能明顯延長實驗性血栓形成的時間,提示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花椒水提物10g/kg和醚提物0.15-0.3ml/kg劑量時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水提物抗凝作用強於醚提物。花椒的抗栓、抗凝作用可能與血小板功能血管內皮細胞的抗凝成分有關,因花椒水提物對ADP和膠原誘導血小板聚集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50.4%,88.3%。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內酯有一定的對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和止血作用。

3.鎮痛作用:花椒水提物5-10g/kg和醚提物3.0-6.0ml/kg對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水提物P均<0.05,醚提物3.0ml/kg(P<0.05),醚提物6.0ml/kg(P<0.01),其中醚提物的作用較水提物強,且呈劑量依賴性。

4.抑菌作用:本品揮發油11種皮膚癬菌和4種深部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其中羊毛樣小孢子菌和紅色毛癬菌最敏感,MIC低於0.1HL/ml,MFC為0.1HL/ml。實驗證實月桂氮卓酮和二甲基亞碸能促進揮發油進入真菌細胞內加速細胞死亡。

5.驅蟲作用:花椒所含揮發油在保溫的任氏液中能使豬蛔蟲嚴重中毒。

6.其他作用:本品所含的茵芋堿有麻黃堿樣作用,但強度較弱,可升高麻醉貓血壓,增強瞬膜收縮,加強腎上腺素對血壓及子宮的作用,加強貓或兔的在位子宮收縮,抑制小腸收縮及擴張冠狀血管,提高橫紋肌張力,加強脊髓反射興奮性。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毒性】茵芋堿小鼠的LD50為150-250mg/kg。致突變研究顯示花椒對TA98菌呈陽性反應,對TA100作用較弱。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花椒粉粉0.5g,加乙醇5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木蘭堿,以乙醇溶解成每1ml含約1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H-1%CMC薄層板上,用正丁醇-醋酸-水(7:1:2)展開10cm,取出,晾幹,噴改良碘化鐵鉀試劑,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炮制】

1.除去果柄及種子(椒目),置鍋內炒至發響、油出,取出、放涼。

2.炒制:取凈花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有香氣,取出放涼。

3.醋制:取花椒用微火炒熱,陸續淋醋,炒至醋盡,迅速出鍋,悶1小時,使其發汗,曬幹,每花椒1kg,用黃醋120g。

4.鹽制:取花椒用微火炒至有響聲,噴淋鹽水炒幹即得。

【性味】辛;性溫;小毒

【歸經】脾;肺;肝;腎;心;心包經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陰癢帶下;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可含漱;研末調敷。

【註意】

1.孕婦慎服。

2.《本草經集註》:杏仁為之使。畏款冬。惡枯樓、防葵。畏雌黃。

3.《名醫別錄》: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

4.《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氣失明。

5.《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風。

6.《本草經疏》: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嘈雜醋心,嘔吐酸水,或大腸積熱下血,鹹不宜用;凡泄瀉由於火熱暴註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於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於本氣自病者不宜用;水腫黃疸因於脾虛而無風濕邪氣者不宜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沖,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法所鹹忌。

7.《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人墮胎。

【附方】1.蜀椒湯(《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者。2.大建中湯(《金蕢要略》),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上可觸近。3.椒梅湯(《增補百病固春》),治蟲積腹痛,四肢冷,面白唇紅,舌淡白。4.治冷蟲心痛方(《壽域神方》):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5.治飧泄丸(《普濟方》):蒼術二兩,川椒一兩,上為強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6.治齒疼方(《聖惠方》):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於所痛處咬之。7.治腎風囊癢方(《仁齋直指》):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臥。8.椒紅丸(《聖濟總錄》):蜀椒,生地黃,上二味,先將地黃搗絞自然汁,銅器中煎至一升許,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治元藏傷憊,耳聾目暗。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

2.《名醫別錄》: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殺蟲魚毒,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

3.《藥性論》:治惡風,遍身四肢頑痹,口齒浮腫搖動;主女人月閉不通,治產後惡血痢,多年痢,主生發,療腹中冷痛。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腹內冷而痛,除齒痛。

4.《食療本草》:滅瘢,下乳汁。

5.《日華子本草》: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6.《本草綱目》: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一婦年七十余,病瀉五年,百藥不效,予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紅、茴香、棗肉為丸與服,遂瘳。每因怒食舉發,服之即止。此除濕消食,溫脾補腎之驗也。又《上清訣》雲,凡人吃飯傷飽,覺氣上沖,心胸痞悶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顆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宿食也。又戴原禮雲,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而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炒川椒十粒,蓋蛔見椒則頭伏也。觀此,則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中用蜀椒,亦此義也。許叔微雲,大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

7.《本草經疏》:蜀椒,其主邪氣咳逆,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心腹留飲宿食,腸僻下痢,黃疸水腫者,皆脾、肺二經受病。肺出氣,主皮毛,脾運化,主肌肉,肺虛則外邪客之,為咳逆上氣,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為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水腫黃疸,二經俱受風寒濕邪,則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傷寒溫瘧,辛溫能發汗、開腠理,則外邪從皮膚而出,辛溫能暖腸胃,散結滯,則六腑之寒冷除,腸胃得溫,則中焦治,而留飲宿食,腸僻下痢,水腫黃疸、諸證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風寒外侵,生冷內停而言。泄精瘕結,由下焦虛寒所致,此藥能入右腎命門,補相火元陽,則精自固而結瘕消矣。殺蟲魚毒者,以其得陽氣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陰毒之物也。外邪散則關節調,內病除則血脈通。

8.《本經逢原》:秦椒,味辛氣烈,其溫中去痹,除風邪氣,治吐逆疝瘕,下腫濕氣,皆取辛烈以散郁熱,乃從治之法也。瘡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可知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花椒相關圖片

花椒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花姬蛙  下一个:花椒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