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雉子筵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hìZǐYán

【別名】滿山紅、莓葉委陵菜瓢子

【來源】薔薇科莓葉委陵菜PotentillafragarioidesL.,以地上部分入藥。

【生境分布】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

【藥理作用】本品有效成分胃d-兒茶素,有增強毛細血管收縮作用和收縮子宮作用。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

益中氣,補陰虛,止血。

主治疝氣及幹血癆:每日3~5錢,水煎服或黃酒煎服。

臨床應用於子宮肌瘤出血、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及避孕藥引起的子宮出血:口服一次2~3片,每天3次。(糖衣片:每片含生藥浸膏0.2克=1克生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雉子筵《*辭典》

【出處】《陜西草藥》

【拼音名】ZhìZǐYán

【別名】瓢子,滿山紅(《陜西草藥》),毛猴子,軟梗蛇扭、經如草(《中草藥通訊》(6):8,1973)。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莓葉委陵菜的全草。夏季割取,洗凈,曬幹。

【原形態】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5~26厘米。全株密被毛絨。主根粗短,側生多數支根,暗褐色。莖柔弱,直立或傾斜。單數羽狀復葉,基生葉的小葉5~7,稀3,或9,頂端三小葉較大,橢圓狀卵形、倒卵形或矩圓形,長0.8~4厘米,寬0.6~2厘米,先端尖或稍鈍,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粗鋸齒;葉柄長;托葉膜質;莖生葉小,有3小葉,葉柄短或無。傘房狀聚傘花序,多花;花黃色,直徑1~1.5厘米;萼開展5裂,副萼片5,橢圓形;花瓣5,均具伸展的柔毛,雄蕊多數。瘦果小,矩圓狀卵形,黃白色,有皺紋。花期4月。

本植物的根(雉子筵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多石地,草原及梯田旁。分布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陜西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陜西草藥》:"益中氣,補陰虛。治疝氣及幹血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雉子筵《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草藥》

【拼音名】ZhìZǐYán

【英文名】HerbofDewberryleafCinquefoil

【別名】莓葉委陵菜,瓤子、滿山紅、毛猴子、軟梗蛇扭、經如草、菜瓢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莓葉委陵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tentillafragarioides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莓葉委陵菜多年生草本。根極多,簇生。花莖叢生,被開展柔毛。基生葉為羽狀復葉,有小葉2-3對,稀4對;葉柄被開展疏毛,小葉有短柄或近無柄;托葉膜質,褐色,外有稀疏開展長柔毛;小葉片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0.5-7cm,寬0.4-3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多數急尖或圓鈍鋸齒,近基部全緣,兩面被平鋪疏柔毛,下面沿脈較密,鋸齒邊緣有時密被緣毛;莖生葉常有3小葉,與基生小葉相似或呈長圓形且先端有鋸齒而下半部全緣,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卵形,草質,全緣,先端急尖,外被平鋪疏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花直徑1-1.7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5,長圓披針形,先端急尖,與萼片近等長或稍短;花瓣5,倒卵形,先端圓鈍或微凹,黃色;花柱近頂生,上部大,基部小。成熟瘦果近腎形,直徑約1mm,表面有脈紋。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50-2400m的地邊、溝邊、草地、灌叢及疏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甘肅、河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全株長約25cm,密被毛絨。莖纖細。羽狀復葉。基生葉有小葉5-7(-9),頂端三小葉較大,小葉寬倒卵形、卵圓形或橢圓形,長0.8-4cm,寬0.5-2cm,先端尖或稍鈍,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粗鋸齒;莖生葉為三出復葉。花多,黃色。瘦果小,微有皺紋。氣微,味澀,微苦。

【性味】甘;溫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養陰清熱。主疝氣,幹血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陜西草藥》:益中氣,補陰虛。治疝氣及幹血癆。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雉子筵相關圖片

雉子筵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雉尾  下一个:雉子筵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