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鉆稈蟲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uànGǎnChónɡ

【別名】高粱條螟[成蟲名]、高粱鉆心蟲

【來源】昆蟲綱鱗翅目螟蛾科高粱條螟Diatraeavenosata(Walker),以幼蟲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各地。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0.5~1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鉆稈蟲《*辭典》

【出處】《東北動物藥》

【拼音名】ZuànGǎnChónɡ

【來源】為螟蛾科動物高梁條螟的幼蟲。尋找有蟲口的陳舊秫稭,劈開取蟲,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成蟲體長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頭、胸部背面灰黃色,腹部黃白色。前翅灰黃色,翅外方右多數暗褐色條紋,外緣翅脈間有7個小黑點。後翅銀白色。幼蟲體長2~2厘米,頭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胸腹部其余各節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各節近前緣有黑褐色斑紋4個,近後緣有2個。

寄主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蟲在寄主莖稈內越冬。

【生境分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及廣東、廣西等地。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

【摘錄】《*辭典》

鉆稈蟲《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東北動物藥》

【拼音名】ZuànGǎnChónɡ

【英文名】graininsect

【來源】

藥材基源:為螟蛾科動物高梁條螟的幼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ocerasvenosataWalker

采收和儲藏:尋找有蟲口的陳舊秫稭,劈開取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幹。

【原形態】高梁條螟,成蟲體長1.2-1.4cm,展翅2.4-3.4cm。頭、胸部背面灰黃色,腹部黃白色,前翹灰黃色,翅外方有多數暗褐色條紋,外緣翅脈間有7個小黑點,後翅銀白色。幼蟲體長2-3cm。頭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胸腹部其余各節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各節近前緣有黑褐色斑紋4個,近後緣有2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寄主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蟲在寄生主戲稈內越冬。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味】鹹;寒

【歸經】涼血止血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主血熱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5-10條。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鉆稈蟲相關圖片

鉆稈蟲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鉆地風  下一个:鉆石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