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刺玫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CìMéiHu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

【功能主治】治月經過多。

【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

【摘錄】《*辭典》

刺玫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CìMéiHuā

【英文名】FlowerofDahurianRos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davuricaPall.

采收和儲藏:6-7月花將開放時采摘,晾幹或曬幹。

【原形態】

1.山刺玫直立灌木,高1-2m。枝無毛,小枝及葉柄基部有成對的黃色皮刺,刺彎曲,基部大。羽狀復葉,小葉7-9,連葉柄長4-10cm;葉柄和葉軸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於葉柄,邊緣有帶腺鋸齒,下面被柔毛;小葉片長圓形或寬披針形,長1.5-3cm,寬0.8-1.5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楔形,邊緣近中部以上有銳鋸齒,上面無毛,下灰綠色,有白霜、柔毛或腺點。花單生或數朵簇生;花瓣粉紅色直徑約4cm;葉梗具腺毛;花柱離生,柱頭稍伸出花托口部。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1-1.5cm,紅色。萼片宿存,直立。花期6-7月。果期8-9月。

2.光葉山刺玫本變種與山刺玫的區別為:小葉長達4cm,下面無粒狀腺體,通常無毛,僅沿脈有短柔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430-2500m的山坡陽處或雜木林邊、丘陵草地。

2.生於山坡陽處。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

2.分布於東北地區。

【性狀】

性狀鑒別花蕾略呈類球形,直徑1-2cm,偶有苞片2枚。花托類球形與花萼合生,花梗具短腺毛;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1.5-2.5cm,邊緣具短柔毛和腺毛,萼筒無毛;花瓣深玫瑰紅色,久貯呈棕褐色,倒卵形;花柱短於雄蕊,柱頭圓形密被絨毛。氣微,味澀微苦。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紅棕色。①腺毛長84-255μm,多著生於花萼表面,頭部為多細胞,扁球形,直徑61-150μm,柄部細胞多列性。②非腺毛長130-680μm,密生於花萼內表面,外表面較少,單細胞多彎曲,表面光滑。③草酸鈣簇晶多分布於花萼及花冠表面。④花粉粒極面觀類三角形,大小為23(21-27)μm×25(22-30)μm,赤道面觀類圓形,大小為25(22-30)μm×26(22-30.4)μm;具3孔溝;表面有點狀雕紋。⑤氣孔多為不定式。

【性味】酸;甘;平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理氣和胃;止咳。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吐血,肋間神經痛,肺癆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臨床應用】治月經過多,刺玫花3-6朵,煎水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刺玫花相關圖片

刺玫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刺玫果  下一个:刺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