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芝麻菜,《滇南本草》始著錄:"味甘、平,性微寒。治中風、暑熱之癥。"《植物名實圖考》雲:"芝麻菜,生雲南。如初生菘菜,抽莖開四瓣黃花,有黑縷,高尺許。生食味如白苣,而微埴氣。"所述即為此種。
【拼音名】ZhīMɑCài
【別名】金堂葶藶、葶藶子、苦葶藶。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芝麻菜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ucasativaMill.
采收和儲藏:4-6月種子成熟時,割起全株,曬幹,打出種子,揚凈果殼、灰渣。
【原形態】芝麻菜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90cm。莖直立,上部常分枝,疏生白色硬糙毛或近無毛。葉柄長2-4cm;葉片肉質,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大頭羽狀分裂、羽狀全裂或不裂,長5-12cm,寬2-7cm,大頭羽裂的頂裂片近長橢圓形或卵形,具鈍齒,側裂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長方形,全緣,葉上面光滑無毛,僅下面脈上疏生柔毛,上部葉無柄,葉片近長橢圓形,長4-6cm,寬1.5-2cm,下部具1-3對裂片,莖頂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卵形,常為羽狀深裂。總狀花序生於枝頂,花大,有臭味,花梗長2mm,具長柔毛;萼片4,長圓形或寬披針形,棕紫色或黃綠色,外面有蛛絲狀長柔毛;花瓣4,黃色、乳黃色或漸轉為白色,瓣片倒圓形,長1.5-2cm,並具有紫褐色的脈紋,基部具漸狹形長爪;雄蕊6,近等長;雌蕊1,子房細柱形,長約9mm,花柱不明顯,柱頭頭狀。長角果圓柱形,長2-3cm,果瓣無毛,或具白色扁刺狀毛,中肋明顯,角果先端具有扁平劍形的喙,喙長7-9mm;果熟時果瓣開裂。種子每室2行,近球形或卵形,黃棕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或生長於海拔3100m以下的向陽斜坡、草地、路邊、麥田中、水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以及江蘇、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種子近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5-2mm。表面黃棕色,微有光澤,具細密的紋理和2條縱列的淺槽,除去種皮可見肥厚的子葉2片,具油性。氣微,味微辛、苦。
【化學成份】種子含脂肪油,油中含棕櫚酸(palmitic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芥酸(erucic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還含芥子堿(sinapine),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葉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glucoside)。
【性味】辛;苦;寒
【歸經】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下氣行水;祛痰定喘。主痰壅喘咳;水腫;腹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若入丸、散時酌減。
【註意】肺虛喘嗽,脾腎陽虛水腫禁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