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DìHuánɡGuā
【別名】白蒂黃瓜、鏵嘴菜(《貴州民間方藥集》),曲角堇(《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黃瓜香(《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堇菜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長。莖高約20厘米,斜上或傾斜。葉三角狀心臟形或近圓心臟形,長1~6厘米,寬1~4厘米,先端銳尖或圓,基部心臟形,邊緣具鋸齒,齒尖有腺,兩面有棕色點,無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邊緣櫛齒狀;莖基部通常有宿存托葉;根生。葉的葉柄較長,莖生葉漸向上而葉柄漸短。花梗從根部抽出或由莖分枝,長6~10厘米;花淡紫色,徑約2厘米,萼片5,綠色,披針形,基郎附屬體半圓形;花瓣5,狹長,有棕色點,下面一片有距,長囊狀稍曲;雄蕊5;子房上位,柱頭尖,稍彎曲,不分裂。蒴果,無毛。花期4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水邊草叢中或林下濕地。分布華東及西南等地.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微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化瘀。治咽喉紅腫,疔瘡腫毒,刀傷出血,跌打損傷。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瘡腫疔毒。治黃水瘡,無名腫毒,又可止刀傷出血。"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紅腫瘡毒。"
③《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止血,化瘀,消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內服:煎湯。
【附方】
①治慢性喉痛紅腫:地黃瓜搗爛,調蜂糖水含咽。(《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無名腫毒:地黃瓜(新鮮全草)搗爛,包在瘡上。(《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黃水瘡:地黃瓜(燒存性)一錢,枯礬五分。研成細末,混合,敷布患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④治刀傷:地黃瓜拌淘米水,搗爛,敷於傷處。(《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疝氣:地黃瓜,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⑥治跌打腫痛:鮮地黃瓜一兩,搗絨,加酒少許拌勻,包患處。(《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地黃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DìHuánɡGuā
【英文名】PurpleflowerViolet
【別名】腎氣草、黃瓜香、犁頭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堇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grypocerasA.Gray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具發達主根。根莖短粗,垂直,褐色;地上莖數條,花期高5-20cm,果期高可達30cm,直立或斜生。基生葉葉片心形寬心形,長1-4cm,寬1-3cm,先端印或微尖,基部彎缺狹,邊緣具鈍鋸齒,兩面密被褐色腺點;莖生葉三角狀心形或狹卵狀心形,長1-6cm;基生葉柄長達8cm,莖生葉葉柄較短;托葉褐色,狹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流蘇狀長齒。花淡紫色,無芳香;花梗自莖基部或戈爾巴喬夫生葉的葉腋抽出,長6-11cm,遠超出於葉;萼片5,披針形,被褐色腺點,基部附屬物末端截形,具淺齒;花瓣5,狹長,有褐色腺點,距長6-7mm,通常向下彎;子房無毛,柱頭彎曲成短喙,喙端具較寬柱頭孔。蒴果橢圓形,長約1cm,密被褐色腺點,先端短尖。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水邊草叢或林下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性狀】性狀鑒多皺縮成團。濕潤展開後,具細長的根,植株較高,其生葉較小,莖生葉較大,三解狀心形,葉柄基部有披針形托葉。花由莖生葉的葉腋中或基部抽出,淡棕此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涼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主瘡癰咽喉紅腫;乳癰;急懷結膜炎;刀傷出血;跌打損傷;便血;刀傷出血;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瘡腫疔毒,治黃水瘡,無名腫毒,又可止刀傷出血。2.《貴州民間藥物》:治紅腫瘡毒。
3.《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止血,化瘀,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