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巖萵苣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YánWōJù

【別名】銹草、巖枇杷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巖萵苣的全草。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生葉4~6枚,有肉質葉柄,長3~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質厚,邊緣有不規則的淺鋸齒,下面有白斑。花莖頂端單生1花,或上部分成兩枝,每枝頂生1花。蒴果線形,長3.5厘米,2瓣裂。種子紡錘形,淡棕色。

【生境分布】生於深山巖石上。分布貴州等地。

【性味】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強筋壯骨,補虛,止咳,生肌,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泡酒服,3~5錢,外用:搗緘包敷或泡酒擦患處。

【註意】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刀傷:巖萵苣葉捶絨,包敷傷口,幹則再換。

②治勞傷:巖萵苣四兩,泡酒早晚服。

③治咳嗽:巖萵苣三至五錢,蒸酒服。

④治跌打損傷:巖萵苣、小馬蹄草、紅酸漿草、仙桃草、紅牛膝各三錢。泡酒半斤,浸三天後,取酒服,每日三次,每次五錢,體弱者酌減;另以藥灑擦患處。

【摘錄】《*辭典》

巖萵苣《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YánWōJù

【英文名】all-grassofCliffBriggsia

【別名】銹草、巖枇杷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巖萵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iggsiafritschii(Levl.EtVant.)Craib[B.mihieri(Franch.)Crai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巖萵苣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0.8-3cm。葉均基生;葉柄長2-9cm,無毛或有疏短毛;葉片革質,狹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10cm,寬1-6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具波狀牙齒或小牙齒,兩面無毛,葉脈不明顯。聚傘花序2次分枝,每花序具1-4花;花序梗長8-17cm,無毛或被疏柔毛;苞片小,條形;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花冠藍紫色,漏鬥形,一側膨脹,長約5cm,外面疏被短柔毛或無毛,內面具紫褐、黃以斑紋,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4,花藥成對連著,花絲疏被腺狀短柔毛;花盤環狀,邊緣波狀;子房狹長圓形,長約1.2cm,花柱長1.5-2mm,柱頭2,長圓形。蒴果倒披針形,長3.4-7cm。種子小,多數。花期10月,果期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700m的陰濕巖石山。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溫

【功能主治】益氣;強筋骨;生肌。主勞傷咳嗽;筋骨損傷;刀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泡酒飲。外用:適量,搗絨包敷或泡酒擦患處。

【註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巖萵苣相關圖片

巖萵苣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巖陀  下一个:巖烏頭>>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