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豆角柴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本草》

【拼音名】DòuJiǎoChái

【來源】為豆科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

【原形態】灌木,高1~3米。小枝有棱,被貼生絹毛。3出復葉;托葉小,披針形;小葉卵形或倒卵形,硬紙質,頂端小葉稍大,長4.5~6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圓形微凹,基部圓形稍狹,全緣,下面被柔毛;葉柄長1~3厘米。圓錐花序頂生;花柄長5~6毫米;萼5裂,狹披針形,上面2個合生,有毛;花冠深紫色,長1厘米,龍骨瓣、旗瓣和翼瓣近於等長。莢果橢圓形,被稀疏的絹毛,長5~7毫米。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草坡、路旁。分布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性涼,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解熱。治感冒發熱,以豆角柴、茴香根等分煎湯服。

【摘錄】《*辭典》

豆角柴《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DòuJiǎoChái

【英文名】RootofDelavayClovershrub

【別名】西南秔子梢。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藥豆科植物西南秔子梢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mpylotropisdelavayi(Franch.)Schindl.[Lespedezadelavayi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挖取根部,洗凈,切片,曬幹。

【原形態】西南秔子梢灌木,高1-3m。小枝有棱,除小葉上面及花冠外,均被貼生絹。三出復葉;托葉小,披針形;小葉卵形或倒卵形,硬紙,頂端小葉稍大,長4.5-6cm,寬2.5-4.5cm,先端圓形,微凹,基部圓形稍狹,全緣,下面被柔毛。總狀花序密集,形成大而頂生的圓錐花序,花蝶形,長柄長5-6mm;花萼鐘狀,萼齒5裂,狹披針形,交萼筒長二倍,上面2個合生,有絹毛;花冠深紫色,無毛,長約1cm,龍骨瓣、旗瓣、翼瓣幾等長。莢果橢圓形,長5-7mm,脈紋明顯,被稀疏的絹毛。花期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草坡、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涼;辛;微苦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主風熱感冒;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豆角柴相關圖片

豆角柴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豆黃  下一个:豆列當>>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