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FéiZàoJiá
【別名】肉皂莢、肥豬子
【來源】豆科肥皂莢屬植物肥皂莢GymnocladuschinensisBaill.,以果實及種子入藥,樹皮及根也入藥。秋季采,曬幹。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種子1~2錢,樹皮或根3~5錢。外用樹皮或根皮搗爛取汁外搽,或加酒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肥皂莢《*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FéiZàoJiá
【別名】肉皂莢(《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內皂角(《藥材學》)。
【來源】為豆科植物肥皂莢的果實。10月采,陰幹。
【原形態】喬木,高5~12米,無刺。2回雙數羽狀復葉;羽片互生,6~10枚;小葉20~24枚,矩圓形,長2.3~5厘米,闊1~1.5厘米,兩端圓形,先端微缺,基部稍不正,全緣;兩面被絹質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或帶紫色,有長柄,下垂;萼管長5~6毫米,漏鬥狀,有脈10條,被短柔毛,裂片鉆狀;花瓣5,矩形,先端鈍,較萼片稍長,被硬毛;雄蕊10,花絲有柔毛;子房無柄,花柱粗短。莢果長橢圓形,長7~12厘米,闊3~4厘米,先端有短喙,扁或肥厚,無毛,有2~4個種子:種子近於球形而稍扁,黑色,直徑2厘米。花期夏季。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山野、林旁。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含皂甙。
【性味】
辛,溫。
①《綱目》:"辛,溫,微毒。"
②《本草匯言》:"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
除頑痰,滌垢膩。治咳嗽痰梗,痢疾,腸風,便毒,頭瘡,疥癬。
①《綱目》:"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
②《中國藥植圖鑒》:"祛痰。治咳嗽痰塞。"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撒或調塗。
【註意】《本草匯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附方】
①治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實其內,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食之。(《乾坤生意》)
②治腸風:肥皂(獨牙者),燒灰存性,以一片研末,糕糊丸,一片為末,飲湯調吞下。(《普濟方》)
③治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簡便單方》)
④治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獨子肥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摻之,或入生樟腦少許。(《衛生家寶方》)
⑤治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肥皂燒存性,入賦粉麻油調搽。(《海上方》)
⑥治禿鬎癧流膿:獨核肥皂,去核,用砂糖填滿,中放巴豆二枚,麻繩紮定,鹽泥固之,火煆,青煙起,存性,去泥,入檳榔末,輕粉五七分,研勻,用香油調敷。先用熱湯泡灰汁洗凈,再用溫水洗去,軟帛挹幹,敷藥一宿,便見效,敷後不須再洗。(《普濟方》)
⑦治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肥皂(煆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摘元方》)
⑧治癬瘡不愈: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簡便單方》)
⑨治玉莖濕癢:肥皂一個,燒存性。香油調搽。(《攝生眾妙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郁於中則外生瘰癧惡瘡腫毒;泄於外則為腸風,下痢膿血。肥皂莢專能蕩滌垢膩,宣通穢積,腸胃潔凈則諸證自除也。"
②《本經逢原》:"肥皂莢,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牙皂、長皂)。癡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湧發,不使砒性留於腸胃之意。"
【摘錄】《*辭典》
肥皂莢《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種之。
【拼音名】FéiZàoJiá
【英文名】FruitofChineseCoffeetree
【別名】肉皂莢、肉皂角、肥豬子、獨兒粑皂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肥皂莢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mnocladuschinensisBaill.
采收和儲藏:10月采收,陰幹。
【原形態】肥皂莢喬木,高5-12m,無刺。二回羽狀復葉,具羽片6-10;小葉20-24枚,矩圓形至長圓形,長1.5-4cm,寬1-1.5cm,先端圓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花雜性,白色或帶紫色;花西風下垂;花萼長5-6mm,有10脈,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針形;花瓣5,較萼略長;雄蕊10,5長5短;子房長橢圓形,無毛,無子房柄。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扁或肥厚,具種子2-4顆。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巖邊或村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無毛,內有種子2-4。種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徑約2cm。氣辛,味辛辣。以肥厚飽滿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肥皂莢皂甙(gymnocladussaponin)A、B、C、D、D1、E、F1、G,及兩種單萜甙(6S)-2-反-6-a-L-吡喃阿拉伯糖酰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6-a-L-arabinopyranosyloxy-2,6-dimethyl-2,7-octadienoicacid]和(6S)-2-反-2,6-二甲基-6-[3-O-(β-D-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酰基)-a-L吡喃阿位伯糖酰基]-2,7-辛二烯酸{(6S)-2-trans-2,6-dimethyl-6-[3-O-(β-D-glucopyranosyl)-4-O(2-methylbutyroyl)-a-L-arabinopyranosyloxy]-2,7-octadienoicacid}。
【性味】辛;溫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滌痰除垢;解毒殺蟲。主咳嗽痰壅;風濕腫痛;痢疾;腸風;便毒;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塗。
【註意】《本草匯言》: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凡腸胃有垢膩穢惡之氣,郁於中則外生瘰癧惡瘡腫毒;泄於外則為腸風,下痢膿血。肥皂莢專能蕩滌垢膩,宣通穢積,腸胃潔凈則諸證自除也。
2.《本經逢原》:肥皂莢,除頑痰垢膩,不減二皂(牙皂、長皂)。癡病勝金丹用之,亦取湧發,不使砒性留於腸胃之意。
3.《本草綱目》: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
4.《中國藥植圖鑒》:祛痰。治咳嗽痰塞。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