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FěnBāoJù
【別名】雜赤鹹巴[西藏]
【來源】菊科苦蕒菜屬植物細葉苦蕒菜IxerisgracilisStebb.[Lactucagracilis(Wall.)DC.],以全草入藥。夏季采全草,洗凈曬幹。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用於黃疸型肝炎,結膜炎,癤腫。
【用法用量】2~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粉苞苣《*辭典》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FěnBāoJù
【別名】細葉苦菜(《廣西植物名錄》),雜赤鹹包(藏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粉苞苣的全草。7~8月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莖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狀。葉互生,披針形,長5~8厘米,寬約0.5厘米,全緣,幾無柄。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聚傘花序;總苞片2層;花黃色,兩性,全由舌狀花組成,先端5齒裂;雄蕊5。瘦果具多棱,頂具1喙,喙頂有白色不分枝冠毛。
【生境分布】生於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廣西、浙江等地。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黃疸型肝炎,結膜炎,癤腫。"
②《廣西植物名錄》:"治癆咳,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
【摘錄】《*辭典》
粉苞苣《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FěnBāoJù
【英文名】HerbofSlenderleafIxeris
【別名】細葉苦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細葉苦蕒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xerisgracilis(DC.)Stebb.[Lactu-cagracilis(Wall.)DC.]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洗凈,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細葉苦蕒草本,高16-50cm。全株細弱。全株無毛。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長7-15cm,寬5-9m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有時近基部邊緣具睫毛;莖上部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小,無葉柄。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7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7-8,條形,先端稍鈍;舌狀花黃色,長7-9mm,先端5齒裂。瘦果紡錘形,稍扁平,棕褐色,長約3mm,具條棱,喙短,長約1mm,冠毛淺棕褐色,長3-4m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路邊、草坡和荒野。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中、華南和醅。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10-30cm。莖單一或基部分枝。葉互生,皺縮,完整葉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或長條形,長4-15cm,寬5-9mm,全緣,幾無柄。頭狀花序序排列成聚傘關。瘦果紡錘形,棕褐色,具條棱,喙短,長約1mm。氣微,味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黃疸型肝炎;結膜炎;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黃疽型肝炎,結膜炎,癱腫。
2.《廣西植物名錄》:治咳,瘡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