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蕎麥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QiáoMài

【別名】花麥、三角麥

【來源】蓼科蕎麥屬植物蕎麥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F.sagittatumGilib;PolygonumfagopyrumL.],以種子、莖、葉入藥。秋季采收,曬幹。

【性味】甘、平,寒。

【功能主治】

莖葉:降壓,止血。適用於高血壓,毛細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風,視網膜出血,肺出血。

種子:健胃,收斂。用於止虛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斂止汗,消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蕎麥《*辭典》

【出處】《千金·食治》

【拼音名】QiáoMài

【別名】烏麥、荍麥(《日用本草》),花蕎、甜養(《綱目》),蕎子(《草木便方》)。

【來源】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霜降前後種子成熱時收割,打下種子,曬幹。

【原形態】

蕎麥,又名:凈腸草(《植物名實圖考》),鹿蹄草、流註草。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光滑,紅色,稀具乳頭狀突起,高40~110厘米。葉互生.心狀三角形成三角狀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長2.5~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下部裂片圓形或漸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葉脈被乳頭狀突起;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無柄;托鞘膜質,短筒狀,早落;總狀傘房花序腋生和頂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長;花白色或淡粉紅色,具細長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狀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漸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莖葉(養麥稭),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份】瘦果中含水楊胺,4-羥基苯甲胺,N-水楊叉替水楊胺。

【性味】

甘,涼。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無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無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陰、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腸、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功能主治】

開胃寬腸,下氣消積。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噤口痢疾,赤遊丹毒,癰疽發背,瘰癧,湯火灼傷。

①孟詵:"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

②《綱目》:"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③《本草備要》:"解酒積。"

④《安徽藥材》:"治淋病。"

⑤《中國藥植圖鑒》:"可收斂冷汗。"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註意】

①《千金·食治》:"蕎麥食之難消,動大熱風。"

②《本草圖經》:"蕎麥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

③《品匯摘要》:"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

④《醫林纂要》:"蕎,春後食之動寒氣,發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附方】

①治絞腸痧痛:養麥面一撮。炒黃,水烹服。(《簡便單方》)

②治禁口痢疾:蕎麥面每服二錢。砂糖水調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荍麥炒焦為末,雞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綱目》濟生丹)

④治小兒油丹亦腫:蕎麥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潰爛,膿汁淋漓,疼痛者:蕎麥,磨取細面,痘瘡破者,以此敷之;潰爛者,以此遍撲之。(《痘疹世醫心法》蕎麥粉)

⑥治湯火燒:蕎麥面炒黃色,以井華水調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盤瘰癧,圍接項上: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減半,和丸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臨臥米飲下,日五服。其毒當從大便泄去。若與淡菜連服尤好,淡菜生於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雞、羊、酒、面。(《綱目》)

⑧治腳雞眼:以荸薺汁同蕎麥調敷腳雞眼。三日,雞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瘡頭黑凹:蕎麥面煮食之,即發起。(《仁齋直指方》)

⑩治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荍麥面、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水和作講曬收。每用一餅,磨水敷之,痛則令不痛,不痛則令痛。(《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非所宜矣。孟詵雲益氣力者,殆未然也。按楊起《簡便方》雲,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面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矣。《普濟》治小兒天吊及歷節風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蕎麥,味甘性寒,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爛、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癥,是其所宜。且炒焦熱水沖服,以治絞腸痧腹痛;醋調塗之,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蓋以味甘入腸,性寒瀉熱,氣動而降,能使五臟滓滯,皆煉而去也。若使脾胃虛弱,不堪服食,食則令人頭暈。"

③《隨息居飲食譜》:"荍麥,羅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禦風寒,煉滓穢,磨積滯,與蘆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發痼疾,蘆菔能制之也。"

【摘錄】《*辭典》

蕎麥《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1.汪穎《食物本草》:《本草》言蕎麥能煉五臟滓穢,俗言一年沈積在腸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2.《綱目》:蕎麥,南北皆有。立秋前後下種,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莖綠葉,如烏柏樹葉,開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結實累累如羊蹄,實有三棱,老則烏黑色。

3.《植物名實圖考》:蕎麥,《嘉佑本草》始著錄,字或作蕎。然蕎為荊葵,非此麥也。一名烏麥,北地夏旱則種之

【拼音名】QiáoMài

【別名】花麥;烏麥;(艹收)麥、花蕎、甜蕎、蕎子、三角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F.sagit-tatumGilib.;PolygonumfagopyrumL.」

采收和儲藏:霜降前後種子成熟收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綠色或紅褐色,有時生稀疏的乳頭狀突起。葉互生,下部葉有長柄,上部葉近無柄;托葉鞘短筒狀,頂端斜而平截,早落;葉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緣,兩面無毛僅沿葉脈有毛。花序總狀或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梗長;花淡紅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銳棱,長大於寬,頂端漸尖,黃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原產中亞。

【化學成份】瘦果中含水楊酸(salicylicacid),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N-亞水楊基水楊胺(N-salicylidenesalicylamine)[1]。種子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蕓香甙(rutin)[2]。鄰-和對-β-D-葡萄糖氧基芐基胺(OandP-β-D-glucopyranosyloxybenaylamine),油酸(oleicacid),亞麻酸(linoleicacid),及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和葉綠素(chlorophyll)[3]。另外還含三種胰蛋白酶抑制劑TI1、TI2和TI4[4].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以含蕎麥粉的飼料飼養大鼠4星期,血壓有輕度下降[1]。本品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有強大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耐熱的低分子物質[2]。從蕎麥種子核心部分提取的一種三肽,對ACE的IC50;,為12.7μmol/L,實驗表明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有抗高血壓作用[3]。

2.對血脂和血糖的影響誌願者吃蕎麥粉4星期,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的比值明顯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顯降低,並使血糖降低,口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改善[4]。以含蕎麥粉的飼料飼養4星期的大鼠,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也提高,並在葡萄糖負荷後1h,胰島素的利用速度加快[1]。高脂飲食兔服用蕎麥提取物12星期後,可輕微降低血中丙二醛(MDA)濃度,但顯著增加肝中抗壞血酸自由基的含量並伴隨血中β-脂蛋白水平和肝中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濃度的降低,血中苯乙酸睪丸素也同時增加,作用遠遠強於蕓香甙。

3.其他作用從幹燥蕎麥種子提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TI)共有3種(TI1、TI2和TI4),除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外,TI1和TI2。對糜蛋白酶尚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這些TI對互生鏈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的孢子有萌發及菌絲體生長也有抑制作用[6]。蕎麥花粉的水提取液具有和硫酸亞鐵相似的抗缺鐵性貧血作用,飲用水提取液35d的大鼠,生長發育良好,主要臟器未見損害[7]。

【性味】甘;微酸;性寒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健脾消積;下氣寬腸;解毒斂瘡。主腸胃積滯;泄瀉;痢疾;絞腸癌;白沙;帶下;自汗;盜汗;皰疹;丹毒;癰疽;發背;瘰病;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適量,研未摻或調敷。

【註意】

1.《千金·食治》:蕎麥食之難消,動大熱風。

2.《本草圖經》:蕎麥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

3.《品匯精要》:不可與平胃散及礬同食。

4.《醫林纂要》:蕎,春後食之動寒氣,發痼疾。

5.《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各家論述】

1.《綱目》:蕎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氣盛有濕熱者宜之。若脾胃虛寒人食之,則大脫元氣而落須眉,非所宜矣。孟詵雲益氣力者,殆未然也。按楊起《簡便方》雲,肚腹微微作痛,出即瀉,瀉亦不多,日夜數行者,用蕎麥面一味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予壯年患此兩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氣藥,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轉用皆效,此可征其煉積滯之功矣。《普濟》治小兒天吊及歷節風方中,亦用之。

2.《本草求真》:蕎麥,味甘性寒,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爛、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癥,是其所宜。且炒焦熱水沖服,以治絞腸痧腹痛;醋調塗之,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蓋以味甘入腸,性寒瀉熱,氣動而降,能使五臟滓滯,皆煉而去也。若使脾胃虛弱,不堪服食,食則令人頭暈。

3.《隨息居飲食譜》:蕎麥,羅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禦風寒,煉滓穢,磨積滯,與蘆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發痼疾,蘆菔能制之也。

4.孟詵: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

5.《綱目》: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6.《本草備要》:解酒積。

7.《安徽藥材》:治淋病。

8.《中國藥植圖鑒》:可收斂冷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蕎麥相關圖片

蕎麥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喬木紫珠  下一个:蕎麥稭>>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