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荔枝殼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蒙筌》

【拼音名】LìZhīKé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

【性狀】幹燥的外果皮,呈不規則的開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數小瘤狀突起,內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質而脆。

【化學成份】含多酚氧化酶。

【功能主治】

治痢疾,血崩,濕疹。

①《綱目》:"痘瘡出發不爽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

②《廣西中藥誌》:"洗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赤白痢:橡實殼、甘草、荔枝殼、石榴皮。上等分,細銼。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普濟方》橡實散)

②治血崩:㈠荔枝殼燒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調服,每服二錢。(《同壽錄》)㈡荔枝殼30克,水煎服。

③解食荔枝過多,腹脹消化不良:荔枝殼水煎服。

【各家論述】《本草求真》:"痘瘡不起,用殼煎湯以服,蓋取殼性溫補內托之意。然性燥,用當酌癥所宜,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

【摘錄】《*辭典》

荔枝殼《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蒙筌》《綱目拾遺》:或飲荔枝酒過醉,則以荔枝殼浸水飲之。

【拼音名】LìZhīKé

【英文名】Litchiexocarp,Licheeexocarp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chichinensisSonn.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收成熟的果實,在加工時剝取外果皮,曬幹。

【原形態】荔枝常綠喬木,高10-15m。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連柄長10-25cm,或過之;小葉2或3對,少4對,小葉柄長7-8mm,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無毛,薄革質或革質。圓錐花序頂生,闊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淺杯狀,深5裂,被金黃色短絨毛;花瓣5,基部內側有闊而生厚毛的鱗片;雄蕊6-7,有時8,花絲長約4mm;子房密被小瘤體和硬毛。果卵圓形至近球形,長2-35cm,成熟時通常暗紅色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布】分布於華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廣東和福建南部、臺灣、栽培最盛。

【性狀】幹燥的外果皮,呈不規則的開裂,表面赤褐色,有多數小瘤狀突起,內面光滑,深棕色。薄革質而脆。

【化學成份】含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性味】苦;涼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除濕止痢;止血。主痢疾;血崩;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水洗。

【附方】①治赤白痢:橡實殼、甘草、荔枝殼、石榴皮。上等分,細銼。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普濟方》橡實散)②治血崩:荔枝殼燒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調服,每服二錢。(《同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求真》:痘瘡不起,用殼煎湯以服,蓋取殼性溫補內托之意。然性燥,用當酌癥所宜,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

2.《綱目》:痘瘡出發不爽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

3.《廣西中藥誌》:洗濕疹。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荔枝殼相關圖片

荔枝殼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荔枝核  下一个:荔枝藤>>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