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ZhúYèJiāo
【別名】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廣東]、野花椒[四川]
【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armatumDC.[Z.alatumRoxb.,Z.planispinumSieb.etZucc.],以根、樹皮、葉、果實及種子入藥。全年采根、樹皮,秋季采果,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幹。
【性味】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腸功能紊亂,蛔蟲病腹痛,感冒頭痛,風寒咳喘,風濕關節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跌打腫痛,癰腫瘡毒,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果1~3錢,根0.5~1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水煎洗患處。
【註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竹葉椒《*辭典》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ZhúYèJiāo
【別名】狗花椒(《中國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廣西中獸醫藥植》),野花椒(《杭州藥植誌》),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藥物誌》),山花椒、雞椒(《浙江天目山藥植誌》),白總管、萬花針(《江西草藥》),巖椒(《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的果實。
【原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米。枝暗紫色,有對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單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3~9,對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小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稀為卵形,長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小圓齒,紙質,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主脈上具針刺,側脈不明顯。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花小,青綠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鉆形;雄花具雄蕊6~8,藥隔頂部有腺點1顆;雌蕊心皮2~4,通常1~2個發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果皮薄。種子黑色,光澤,直徑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葉椒根)、葉(竹葉椒葉)亦供藥用,另洋專條。果皮在浙江、江蘇、廣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參見"花椒"條。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布我國東南部和西南各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莖含木蘭花堿0.02%、竹葉椒堿0.01%。
【性味】
辛,溫。
①《貴州民間藥物》:"味辛,性溫。"
②《江西草藥》:"性溫,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蟲腹痛,牙痛,濕瘡。
①《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寒牙痛,濕毒癢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服,每次0.5~1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胃痛、牙痛:竹葉椒果一至二錢,山姜根三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②治痧癥腹痛:竹葉椒果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錢,黃酒送服。(《江西草藥》)
【摘錄】《*辭典》
竹葉椒《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ZhúYèJiāo
【英文名】FruitofChineseWingleafPrickyash
【別名】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雞椒、白總管、萬花針、巖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竹葉椒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armatumDC.[Z.planispinumSieb.etZucc.;Z.alatumRoxb.var.planispinumRehd.etWils.]
采收和儲藏:6-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漿果皮曬幹,除去種子備用。
【原形態】竹葉椒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m。枝直出而擴展,有彎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莖幹上的刺其基部為扁圓形墊狀。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無柄;小葉片3-5,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小圓齒,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主脈上具針刺,例脈不明顯,紙質。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長2-6cm;花被片6-8,藥隔頂部有腺點一顆;雌花心皮2-4,通常l-2個發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球形小分果1-2,直徑4-5mm,頂端具細小喙尖,基都無末發育離生心皮,距基部約0.7mm處小果柄頂部具節,稍膨大。外表面紅棕色至褐紅色,稀疏散布明顯凸出成瘤狀的油腺點。內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果柄被疏短毛。種子圓珠形,直徑約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點,種臍圓形,種脊明顯。果實成熟時珠柄與內果皮基部相連,果皮質較脆。氣香,味麻而涼。以色紅棕、味麻有涼感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皮橫切面:果皮外方顯著凹凸狀。表皮細胞1列,有時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2列。中果皮寬廣,由薄壁細胞組成,分布油室5-6個,直徑311-467μm,維管束12-15個。內果皮為2-5列,木化,厚壁細胞。表皮及下皮細胞內含眾多無定形或顆粒狀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細胞含較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0-40μm,並有少量方晶及圓形澱粉粒。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莖含木蘭花堿0.02%、竹葉椒堿(Xanthoplanine)0.01%。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小毒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溫中燥溫;散寒止痛;驅蟲止癢。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蛔厥腹痛;齲齒牙痛;濕疹;疥癬癢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研末,1-3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齲齒洞中,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寒牙痛,濕毒癢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