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一皮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峨嵋藥植》

【拼音名】YìPíCǎo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扭瓦韋的全草。5~8月連根拔起全草,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不及40厘米。根狀莖粗,長而橫走,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漸尖,褐棕色,有齒,網眼密,中心色較深。葉片線形,長15~40厘米,寬約1厘米,不被毛及鱗片,革質,灰綠色。孢子囊群大,卵圓形,幼時矩圓形,斜列,位於中肋及邊緣之間,成熟時密接,幼時有盾形鱗片覆蓋。

【生境分布】生於陰處石上或樹上。分布雲南、四川、陜西、湖北西部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三萜式皂甙。【性味】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①《峨嵋藥植》:"浸酒服,治跌打損傷。"

②《藏醫常用藥物的研究》:"生肌,解熱毒。內服治內傷及外傷有膿,外用能治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5錢(鮮品O.5~1兩);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一皮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峨嵋藥植》

【拼音名】YìPíCǎo

【英文名】AllgrassofContorrtiLepisorus,ContortedLepisorus

【別名】小肺筋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扭瓦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pisoruscontortus(Christ)Ching[PolypodiumcontortumChris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連根莖拔起,去泥沙洗凈,曬幹。

【原形態】植株高10-30cm。根莖橫生,密被褐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邊緣有疏齒。葉近生;有短柄,長1-2cm,以關節著生於根莖上;葉片革質,線狀披針形,向兩端漸尖,寬5-10mm,幹後反卷或卷曲,沿中脈兩側偶有1-2鱗片;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大,長圓形,背生於中脈和葉邊之間,成熟時密接或多少匯合,幼時有盾狀隔絲覆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3600m的山地石上或樹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含三萜皂甙。

【性味】微寒;微苦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清熱解毒。主燙火傷;化膿感染;熱澀淋痛;咽喉腫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浸酒服,治跌打損傷。

2.《藏醫常用藥物的研究》:生肌,解熱毒。內服治內傷及外傷有膿,外用能治湯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一皮草相關圖片

一皮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一年蓬  下一个:一匹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