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GuǎnɡZhīRén
【英文名】SeedofGlabrousleafPittosporum
【別名】芭豆、崖花子、土連翹、山枝仁、榨木仁、公梔子、五牛子、為龍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ttosporumglabratumLindl.[P.fortuneiTurc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摘果實。曬幹,擊破果殼,取出種仁,再曬幹。
【原形態】光葉海桐,常綠灌木,高2-3m。上部枝條有時輪生,全株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薄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6-10cm,寬1-3.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略呈波狀;中脈突出明顯。傘形花序1-4枝,生於小枝頂端,通常具花6-13朵;花黃色,徑約7mm;花梗長10-15mm,光滑;花萼基部聯合,5裂,裂片廣卵形,長2mm,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分離,倒披針形,長8-10mm;雄蕊5,與花瓣互生,長4-7mm;子房長卵形,無毛,花柱長3mm,柱頭略增大。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2-2.5cm,3瓣裂,每瓣有種子約6顆,果皮薄,革質。種子大,近圓形,長5-6mm,紅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間陰濕奪、山坡、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種子呈不規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直徑3-7mm。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數呈棕褐色,光滑。質堅硬,不易粉碎,內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和果殼者為佳。
【性味】味苦;澀;性平
【歸經】肺;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止瀉。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1.5-3g。
【各家論述】《四川中藥誌》:清熱,止瀉,收斂。治咽痛,下利後重,肢倦乏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