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黑槁本功效和作用

【別名】巖川芎、野川芎、巖林

【來源】傘形科槁本屬植物蕨葉槁本LigusticumpteridophyllumFranch.,以根入藥。秋冬采集,洗凈曬幹。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偏頭痛,神經性頭痛,胃寒痛,肌肉關節痛。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黑槁本《中華本草》

【拼音名】HēiGǎoBěn

【別名】蕨葉白芷、巖林、巖川芎、野川芎、打不死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蕨葉槁本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gusticumpteridophyllumFranch.[Ligusticopsispteridophylla(Franch.)Leute]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莖細長,結節明顯,黑褐色。圓柱形,中空,具細條紋。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葉柄,葉柄長15-20cm,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羽片5-7對,長圓狀卵形,小羽片3-5對,卵形,末回裂片倒卵形至扇形,長約1cm,寬約0.5cm,不規則齒狀淺裂,裂片先端具小尖頭,脈簡化為鞘狀。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頂生或腋生,直徑5-7cm;總苞片8-10,線形;傘輻12-20,長2-3cm,小總苞片6-10,線形;萼齒不明顯;花瓣白色,倒卵形;花柱基圓墊狀,花柱2,向下反曲。分生果橢圓形,長約5mm,寬約3mm,背棱濕著突起,側棱擴大成翅;每棱槽內有油管3,合生面油管6;背棱顯著突起,側棱擴大成翅;每棱槽內有油管3,合生面油管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400-3300m的林下、草坡、水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肉質,有粗大分枝,表皮黑色,有特殊香氣。

【化學成份】根含細辛醚(asaricin),丁香色原酮(eugenin),去甲丁香色原酮(noreugenin),香柑內酯(bergapten),鐮葉芹二醇(falcarindiol),阿魏酸(fernl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蘿蔔甙(daucos-terol)。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疏風發表;散寒止痛。主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腰痛;胃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粉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黑槁本相關圖片

黑槁本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黑風散根  下一个:黑根藥>>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