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禾麻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ShuǐHéMá

【別名】山麻(《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大水麻、水蘇麻(《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苧麻科植物大葉苧麻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1~1.5米,具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片堅紙質,廣卵形或近圓形,長7~16.5厘米,寬5~12.5厘米,基部圓形或近截形,先端長漸尖或不明顯3驟尖,邊緣疏生不整齊的粗鋸齒,上部常有重鋸齒,上面粗糙,生短糙伏毛,下面沿脈網生短柔毛;葉柄長蔔8.5厘米;托葉披針形。花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腋生,長達20厘米;雌花簇位於雄花簇上方;花細小,綠色,雄花花萼4裂,雄蕊2~4;雌花簇密集,球形,直徑約3.5毫米,花柱1,柱頭線形,宿存。瘦果細小,長倒卵形,有白毛,多數聚集成球狀。花期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溝邊、山坡或林邊。分布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湖北、山東、江蘇。

【性味】性溫,味淡。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接骨,解表寒。

【附方】

①治頭風及發燒:水蘇麻尖五顆(火上去毛),克風尖七顆,蘿蔔頭三錢,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日三次。

②治風濕骨痛:水蘇麻根二兩,山豆根、八爪金龍各七錢,追風傘一兩五錢。泡好酒一斤,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③接骨:水蘇麻根、澤蘭根、家麻根各一束。俱生用搗絨,兌燒酒炒熱外包。(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

水禾麻《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ShuǐHéMá

【別名】山苧、大水麻、野苧麻、水升麻、野線麻、大蠻婆草、火麻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葉苧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longispicaSteud.[B.grandifoliaWed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高1-1.5m。基部圓形,上部四棱形,被白色短伏毛。葉對生;葉柄長3-8.5cm;葉片堅紙質,寬卵形或近圓形,長7-16cm,寬5-12cm,先端長漸失或不明顯三驟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形,邊緣生粗鋸齒,上部的齒常重出,上面粗糙,生短糙伏毛,下面沿網脈生短柔毛。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位於雌花序之下;雌花序長達20cm,雌花簇密集,直徑約3.5mm。瘦果狹倒卵形,被白皮細毛,上部較密。花期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溝邊或林綠。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及陜西、甘肅、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較粗壯,直徑約1cm。淡棕黃色,表面有點狀突起和須根痕。質地較硬,斷面淡棕色,有放射狀紋。莖細,長1-1.5m,莖上部帶四棱形,具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後寬卵形,長7-16cm,寬5-12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部常具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長3-8.5cm。莖上部葉腋有穗狀果序果實狹倒卵形,表面有白色細毛。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長葉苧麻根中含大黃素(emod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acid),19α-羥基熊果酸(19α-hydroxyur-solicacid),具16~22個碳原子的長鏈飽和脂肪酸,一種羥基脂肪酸酯及兩種不飽和脂肪醇[1]。其瘦果的油中含以亞油酸(linoleicacid)為主的脂肪酸[2]。

【性味】甘;辛;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祛風;解毒殺蟲;化瘀消腫。主風熱感冒;麻疹;癰腫;毒蛇咬傷;皮膚瘙癢;疥瘡;風濕痹痛;跌打傷腫;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禾麻相關圖片

水禾麻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韓信草  下一个:水紅花子>>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