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頭發七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TóuFɑQī

【別名】黑絲草

【來源】地衣類松蘿科發屬植物亞洲樹發AlectoriaasiaticaDuRietz,以葉狀體入藥。四季可采,去雜質,曬幹。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收斂止汗。用於頭暈,洗凈,腎虛體弱,遺精,盜汗;外用治黃水瘡。

【用法用量】2~3錢;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頭發七《*辭典》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TóuFɑQī

【別名】黑絲草

【來源】為松蘿科植物亞洲樹發的絲狀體。全年可采,去凈雜質,曬幹。

【原形態】寄生地衣植物。全體呈細絲狀,黃褐色或淡棕黑色,長可達20厘米,基部著生於大樹枯木上,懸垂向下。側枝甚多,細而短,枝上生盤狀子器,另一端緊貼於其它側枝上。粉芽和針芽均缺。

【生境分布】寄生於高山松樹等枯木上。分布陜西、四川等地。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利水消腫,明目。治腎虛體弱,頭痛,頭暈,心悸,遺精,盜汗,淋癥,水腫,黃水瘡,目疾。

【附方】

①治頭暈目眩:頭發七、瑞苓草,羌活、槁本各三錢,石花五錢,水煎服。

②治淋病:頭發七五錢,八月瓜四錢,茱苓草三錢,水煎服,黃酒為引。

③治黃水瘡:頭發七、雄黃、白礬各適量,研成細粉,撒布患處。

【摘錄】《*辭典》

頭發七《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誌》

【拼音名】TóuFɑQī

【別名】黑絲草、人頭七、黑絲帶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松蘿科植物亞洲樹發、雙色樹發、樹發、溝樹發的地衣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ectoriaasaticaDuRietz[Bryo-riaasiatica(DuRietz)BrodoerHawksw.]2.Alecto-riabicolor(Ehrh.)Nyl.[Bryoriabicolor(Ehrh.)BrodoetHawksw.]3.Alectoriajubata(L.)Ach.4.AlectoriasulcataNyl.[Sulcariasulcata(Levl.)Bystr.exBrodoerHawksw.]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去凈雜質,曬幹。

【原形態】

1.具粉芽,子囊盤側生於分枝上,圓盤形。

2.全體具兩種色澤,灰綠色為初期嫩枝色澤,老後則呈赭褐色,枝尖呈灰綠色。枝上端具芽堆,呈顆泣狀。

3.無假杯點,有時有白色粉芽;髓部白色,疏松,遇5%-10%氫氧化鉀溶液微呈紅色。

4.枝體基部明顯扁平,而頂端則為圓柱形,有顯著縱條溝;枝表灰白色、灰褐色,頂端黑褐色或暗褐色,平滑,無粉芽和假杯點。子囊盤頂部側生,圓盤狀,直徑3-8mm。盤面淡褐色,有灰白色粉霜,緣部有緣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多種闊葉樹或雲杉的枝幹上。

2.生於多種樹的枝幹上。

3.生於針葉樹的樹幹或樹枝上。

4.生於樹枝幹。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及陜西、甘肅、臺灣、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陜西、甘肅、臺灣、雲南等地。

3.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陜西、甘肅、臺灣、雲南等地。

4.分布於陜西、安微、臺灣、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亞洲樹發的地衣絲狀體含松蘿酸(usnicacid).溝樹發的地衣絲狀體含綠樹發酸(virensicacid),赤星衣酸乙酯(ethylhaematommate),瑞藏酸(rhizoniacid),赤星衣酸(haematommicacid).

【性味】淡;性平

【歸經】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滋腎養肝;澀精止汗;利水消腫;收濕斂瘡。。主腎虛體弱;頭目眩暈;心悸;遺精;盜汗;淋癥;水腫;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撒布。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頭發七相關圖片

頭發七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頭頂一顆珠  下一个:頭巾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