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紅木耳功效和作用

【出處】《泉州本草》

【拼音名】HónɡMùěr

【別名】紅靛、一口紅(《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莧科植物血莧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莖紫紅色,高1~2米。單葉對生;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厘米,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稍下延成耳狀,邊緣波狀,稍內卷,葉面稍卷曲不平,紫紅色而有淡色的中脈及拱形的側脈,有時葉脈呈綠色或暗綠色;葉柄長約3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具柄;小花多數;苞片通常每花3枚;花被5裂,長約1.5毫米,白色或淡黃色;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柱頭2~3枚。胞果不開裂。種子1顆。

【生境分布】生於田野或栽於庭園。分布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苦微甘,涼。

①《泉州本草》:"淡微甘,性涼,無毒。"

②苦,涼。(福建)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血,創傷出血,痢疾,痛經。

①《泉州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帶血,血氣燥熱。"

②治咳血,痢疾。(福建)

③《文山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月經不調,鼻衄,痛經,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註意】《泉州本草》:"孕婦忌用。"

【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鮮紅木耳,每次一兩,水煎泡烏糖服。(《泉州本草》)

②治咳嗽帶血:鮮紅木耳(單用葉亦可),每次一兩半至二兩,合豬半赤白肉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創傷出血:紅木耳、冰糖各三錢,燉服。(福建)

④治痢疾:鮮紅木耳葉一兩,搗汁,調紅糖服。(福建)

⑤治皮膚燥癢:紅木耳全草或葉,每次二兩,合豬肚油燉服。(《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紅木耳《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泉州本草》。

【拼音名】HónɡMùěr

【別名】紅靛、一口紅、漢宮秋、紅葉莧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血莧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esineherbstiiHook.f.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帶紅色,高達1m。單葉對生;葉柄長2-3cm,有貼生毛或近無毛;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cm,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全緣,紫紅色而有淡色的中脈及5-6對拱形的側脈,如為綠色或暗綠色則有黃色葉脈。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組成圓錐花叢;單性異株,花極小,白色或淡黃色;每花通常有3苞片,花被小,長約1.5mm,5裂;雄花的雄蕊通常5枚,花絲僅於基部合生;雌花花被基部有1環密生的白綿毛,不育雌蕊合生成淺杯狀,子房卵圓形,花柱極短,柱頭常2裂。胞果球形,側扁,不裂。種子近腎形,種皮殼狀,光亮。花、果期9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我國上海、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栽培者為雌株,不結果實。原產巴西。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畏寒冷。好向陽、高燥地勢,忌濕澇。以疏松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扡插繁殖。選帶2個節的嫩枝頂端作插穗。

溫度保持在15~25℃。冬季應在溫室內越冬。

【性狀】

性狀鑒別全草長可達1m。莖紅色,圓柱形,有分枝,節部膨大。葉具長柄,完整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長2.5-5cm,先端凹,基部截形,鮮時紫紅色,葉脈色淡,側脈拱形;有些葉片呈綠色或暗綠色,有黃色的葉脈,幹後是枯綠色。

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極小,白色或淡黃色,常已脫落。

【性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痢疾;泄瀉;濕熱帶下;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泉州本草》:孕婦忌用。

【各家論述】

1.《泉州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帶血,血氣燥熱。

2.治咳血,痢疾。(福建)。

3.《文山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月經不調,鼻衄,痛經,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紅木耳相關圖片

紅木耳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紅母豬藤  下一个:紅木香>>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