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黃蘑菇功效和作用

【別名】黃粉牛肝、黃牛肝、黃衣牛肝、黃色豬口茸

【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牛肝菌科黃蘑菇Pulveroboletusravenelii(Berk.etCurt.)Murr.,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後生長在林內地上。分布於陜西、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四川、雲南。

【性味】淡、溫。

【功能主治】追風,散寒,舒筋,活絡。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入丸散劑。

【備註】為“舒筋丸”原料之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黃蘑菇《中華本草》

【拼音名】HuánɡMóGu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肝菌科真菌黃粉末牛肝菌和網柄粉末牛肝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ulveroboletusravenelii(Be-rk.erCurt.)Murr.[BoletusravenliiBerk.erCur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去泥土,曬幹。

【原形態】

1.黃粉末牛肝菌菌蓋扁半球形,漸平展,直徑4-10cm。濕潤時稍粘,表面有一層檸檬黃色粉末,易脫落。菌肉白色,受傷時變淺藍色。菌管層近柄周圍凹陷,淺黃色,傷後暗褐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間2個。菌柄近圓柱形,實心,長6-10cm,徑1-1.5cm,近上部有珠網狀菌環,易消失。孢子印青褐色;孢子平滑,橢圓形至長橢圓形,(8-14.5)μm×(6-6.2)μm。

2.網柄粉末牛肝菌菌蓋寬5-16cm。蓋表幹,有短絨毛,後期光滑,黃色、金黃色。菌肉淡黃色,傷後不變色。菌管彎生,近柄處微下延。管孔檸檬黃色。傷後不變色。菌柄圓柱狀,長5-10cm,徑1.5-2.0cm,黃色,有明顯的網絡,手壓後不變色。柄部和蓋表均有黃色粉末狀物覆蓋,手觸摸後容易隨手剝落。孢子長紡錘形、長橢圓形,幾與擔子等長,(18-25)μm×(10-14)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黃粉末牛肝菌生於闊葉或針闊葉混交林下。夏、秋季常見。

2.網柄粉末牛肝菌單生或群生。見於殼鬥科和樺木屬(Betula)等樹木的林下,也見於雲杉林、杜鵑灌叢和高山草地。

資源分布:1.黃粉末牛肝菌分布於吉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網柄粉末牛肝菌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黃粉末牛肝菌子實體表面覆蓋有檸檬黃色粉末。菌蓋半球形,或平展,直徑4-10cm,潮濕時稍粘。菌肉厚,深黃色,菌管層淺黃色或暗褐色。菌柄圓柱形,長6-10cm,直徑約1cm,內部黃色,中實,近上部有蛛絲狀菌環。氣微,味淡。

2.網柄粉末牛肝菌與上種相似,唯柄有明顯網紋,菌環不明顯。

【化學成份】黃粉末牛肝菌含狐衣酸(vulpinicacid)。

【性味】微鹹;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止血。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肢體麻木;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附方】該菌被黃色粉末,全菌黃色,故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黃蘑菇相關圖片

黃蘑菇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黃明膠  下一个:黃木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