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黃芽白菜功效和作用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HuánɡYáBáiCài

【別名】黃芽菜(《鹹淳臨安誌》),黃矮菜、花交菜(《戒庵漫筆》),大白菜、結球白菜(《廣州植物誌》)。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的葉球。

【原形態】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基生葉倒卵狀長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30~60厘米,薄而多脈,邊緣波狀,僅具不分明的齒牙,中肋寬廣,淡色,向下延伸;葉柄白色,邊緣有具缺刻的寬薄翅;心葉多密裹成圓柱形或橢圓形的葉球;莖生葉基腳抱莖或有葉柄。總狀花序;萼片4;花瓣4,黃色;雄蕊6;雌蕊由2心皮結合而成,子房上位,柱頭頭狀。長角果短壯,長3~6厘米。種子亦褐至黑褐色。花期春、夏。

【生境分布】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均有栽培。其栽培變種甚多,主要有山東大白菜、浙江黃芽菜等數種。

【化學成份】每100克含蛋白質1.4克,脂肪0.1克,糖3克,粗纖維0.5克,灰分0.7克,鈣32毫克,磷42毫克,鐵0.4毫克,胡蘿蔔素0.11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3毫克,維生素C-24毫克。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酸。"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功能主治】

養胃,利小便

①《滇南本草》:"走經絡,利小便。"

②《食物宜忌》:"滑、利竅。"

③《隨息居飲食譜》:"養胃。"

【摘錄】《*辭典》

黃芽白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HuánɡYáBáiCài

【英文名】pekingCabbage

【別名】黃芽菜、黃矮菜、花交菜、黃芽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的葉和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ssicapekinensis(Lour.)Rupr.[SinpispekinensisLour.]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鮮用。

【原形態】白菜二年生草本。幼葉下面中脈有少數刺毛。第一年生莖短縮,肉質,白色。基生葉大,多數,葉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寬倒卵形,外層的綠色,內層的白色,長30-60cm,寬不及長的一半,頂端圓鈍,邊緣皺縮呈波狀,有時具不明顯的細齒,中脈寬,白色,葉柄扁平而寬,兩側有具缺刻的寬翅,層層包疊,其形狀隨品種而異,有長橢圓形、圓筒形、長倒卵形等;翌年春季抽莖,莖高40-60cm,莖下部葉和上部葉為長圓狀卵形、長圓被針形至長披針形,全緣或有裂齒,有柄或抱莖,並有粉霜。總狀花序常由莖上部葉腋抽出,組成圓錐狀;萼片4,黃綠色,均內凹呈船形;花瓣4,鮮黃色,瓣片近圓形或倒卵形,長8-10mm,基部漸狹成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7mm,短雄蕊長約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枝和柱頭界限不顯。長角果線形,長3-6cm,具喙。種子球形,棕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原產我國,現各地廣泛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葉球呈圓球形、橢圓形或長圓錐形。莖縮短,肉質,類白色,被層層包疊的基生葉包裹。基生葉倒寬卵形、長圓形,長30-60cm,寬約為長的一半。外層葉片綠色,內層葉片淡黃白色至白色,光瑞鈍圓具被狀線或細齒,中脈寬,細脈明顯,呈凹凸不平的網狀,葉片上端較薄,下部較厚,肉質,折斷有筋脈。幹燥葉黃棕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嫩莖、葉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鈣,磷,鐵,胡蘿蔔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C。又含異硫氰酸-丁-3-烯酯(3-butenylisothiocyanate),種子油中含大量的芥酸(eru-c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acid)。

【性味】甘;平

【歸經】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通利腸胃;養胃和中,利小便。主水腫;胃炎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D搗汁飲。

【註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走經絡,利小便。

2.《食物宜忌》:滑、利竅。

3.《隨息居飲食譜》:養胃。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黃芽白菜相關圖片

黃芽白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黃心果  下一个:黃芫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