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醫林纂要》
【拼音名】JiāoShāBái
【來源】為皺唇鯊科動物白斑星鯊及其他鯊魚的鰾。
【性味】甘鹹,滑。
【功能主治】益肺,補心,消痰,逐水下行,養精固氣,澄清腎水,滋陰補陽。
【摘錄】《*辭典》
鮫鯊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醫林纂要》;鮫鯊白,腹中泡也,又曰鱁鮧,非此魚獨有,而此尤大,今人謂之魚肚,其實非肚也。(性味以下出《醫林纂要》)
【拼音名】JiāoShāBái
【英文名】airbladderofWhitespottedsmoothhound
【別名】鯊魚白
【來源】
藥材基源:為皺唇鯊科動物白斑星鯊或其他鯊魚的雄性精巢。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telusmanazoBleeker
采收和儲藏:加工鯊魚肉時,取其精巢鮮用。
【原形態】
1.白斑星鯊,體細長,一般在1m以內。頭寬,吻稍厚,前端鈍。眼橢圓形,瞬語手橫外露,眼後有小型噴水孔。鼻孔位於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褶狹而短。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鰓孔5個,前3個較寬,比眼徑較大。最後2個較狹,位於胸鰭上方。背鰭2個,第1背鰭約於體腔中部上方,上角圓鈍,後綠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稍小,形狀相似。臀鰭小,起點約與第2背鰭基底中部相對。腳鰭中大,始於第5鰓孔下方,後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P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內角較尖。尾鰭狹長,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部微突,中後部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側在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散布著許多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鰭身色,邊緣較淡,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2.灰星鯊,體細而延長,體長1m左右。頭平扁,吻中等長,背視近三角形。眼橢圓形。鼻孔寬大,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狀突出,出水孔半露。口頗小,三角形,兩側斜行,前端圓鈍,下頜稍短,口閉時上頜牙全露,下頜牙只在縫合處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下唇褶細而較長,齒細小而多,鋪名狀排列。噴水孔小,橫橢圓形,兩端尖,位於眼角下後方。鰓幾5個,狹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背鰭2個,第1背鰭額大,較後位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稍小,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頗短狹,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尾端鈍尖,後緣斜直。臀鰭小,後緣深凹,裏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2背鰭稍小,鰭腳平扁延長。胸鰭中等大。體背側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鰭紫褐色,後緣較淺談,體無白色斑點。
3.白斑角鯊,體較細長,體長l-1.5m。頭寬扁而長,吻長,前緣窄尖。眼橢圓形,無瞬膜,鼻孔中等人,幾乎橫,口淺弧形,近於橫列,上唇褶寬扁,下唇褶較短。街上下頜向型,下頜齒稍寬。噴水孔腎形,頗大,鰓孔5個頗小。背鰭2個,各具1硬棘。第1背鰭起點與胸鰭裏用相對或稍後,第2背鰭小,距腹鰭較近。臀鰭消失。胸鰭頗寬大,鰭瑞伸達第1背鰭硬棘下方。腹田近方形,位於兩背鰭之間的後半部下方。尾鰭寬短,帚形,上葉發達,下葉後部無缺刻。體灰褐色,腹面白色,幼體背面及上側面具圓形或長形白斑2縱行,隨年齡增長而白斑減少,成體僅在上側留存幾個不顯明白斑。各鰭暗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於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瀣於為食。卵胎生,每產10余仔。
2.棲近海暖溫水域。主要食甲殼動物。胎生,每胎產10余仔。
3.棲息於近海沿岸區域,適溫為6-41℃,隨溫季節變化而回遊,主食小型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卵胎生。每胎產10-13仔。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黃海和東海等水域。
2.我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
3.我國分布於黃海和東海。
【性味】味甘;鹹;性平
【歸經】脾;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益精固氣;補心益肺。主精氣不固;遺精滑泄;肺虛勞嗽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