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枳茹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ZhǐRú

【別名】枳木皮屑(《本草圖經》)。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的樹皮屑。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枸橘"條。

【功能主治】陶弘景:"枳樹枝莖及皮,療水脹,暴風,骨節疼急。"

【附方】治卒中急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刮枳樹皮取一升,以酒一升,漬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盡更作。(《補缺肘後方》)

【摘錄】《*辭典》

枳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ZhǐRú

【英文名】barkofTrifoliateorange

【別名】枳木皮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uifoliata(L.)Raf.的樹皮屑或果皮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ncirustuifoliata(L.)Raf.[CitrustrifoliataL.]

采收和儲藏:刮取樹皮及未成熟果實的果皮曬幹。

【原形態】枸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於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於枝上。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栽培於路旁、庭園作綠籬。

資源分布: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樹皮屑呈長條形果皮破碎塊片狀,卷曲,長短不一。外表面棕綠色或棕褐色;內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質柔韌,不易折斷。氣微香,味苦。

【性味】辛;溫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息風止痙;化痰通絡。主中風身體強直;屈伸不利;口眼(口咼)斜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附方】治卒中急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刮枳樹皮取一升,以酒一升,漬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盡更作。(《補缺肘後方》)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枳茹相關圖片

枳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枳殼  下一个:枳實>>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