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扛板歸功效和作用

【出處】《萬病回春》

【拼音名】KánɡBǎnGuī

【別名】犁頭刺藤(《物理小識》),老虎利(《生草藥性備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三木棉(《綱目拾遺》),刺犁頭、蛇不過、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實圖考》),虎舌草(《天寶本草》),有竻犁牛草(《嶺南采藥錄》),刺酸漿(《貴州民間方藥集》),雞眼睛草、有刺鳩飯草(《福建民間草藥》),攔蛇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白竻(《陸川本草》),有刺糞箕篤(《南寧市藥物誌》),犁頭藤、三角藤(《江西民間草藥》),蛇倒退、地葡萄

【來源】為蓼科植物扛板歸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凈、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扛板歸,又名:貫葉蓼。

多年生蔓性草本,全體無毛。莖有棱,棱上有倒生鉤刺,多分枝,綠色,有時帶紅色,長1~2米。葉互生,近於三角形,長與寬均為2~5厘米,淡綠色,下面葉脈疏生鉤刺,有時葉緣亦散生鉤刺;葉柄盾狀著生,幾與葉片等長,有倒生鉤刺;托鞘葉狀,圓形或卵形,包莖,直徑2~3厘米。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花小,多數;具苞,每苞含2~4花;花被5裂,白色或淡紅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開,隨果實而增大,變為肉質;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圓形,花柱3叉狀。瘦果球形,徑約3毫米,暗褐色,有光澤,包在藍色花被內。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於荒蕪的溝岸、河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產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

【性狀】幹燥的全草,莖表面紫紅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細直縱紋及眾多倒生的刺,節處具托鞘碎落的環痕。折斷面近方形,纖維性,黃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葉片多已脫落,殘留的葉呈焦黃綠色,多破碎皺縮,質脆易落。花穗著生在頂端,萎落或宿存。氣微弱,味淡。

【化學成份】

全草含黃酮甙、蒽甙、強心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鞣質和糖類(蔗糖約7.48%、還原糖約3.4%,澱粉2.884%)。

種子含油3.3%。瘦果含油12.47%。

【性味】

酸苦,平。

①《萬病回春》:"味酸。"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和。"

③《南寧市藥物誌》:"酸,平,無毒。"

④《貴陽民間藥草》:"酸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治水腫,黃疸,泄瀉,瘧疾,痢疾,百日咳,淋濁,丹毒,瘰癧,濕疹,疥癬。

①《物理小識》:"治瘰癧,亦可截瘧。"

②《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③王安卿《采藥誌》:"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肭,發背疔瘡,乳癰,產後遍身浮腫。"

④《綱目拾遺》:"治臌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傷。"

⑤《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⑥《貴州民間方藥榘》:"外用治黃水瘡。"

⑦《南寧市藥物誌》:"收斂消毒。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⑧《四川中藥誌》:"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雲翳,水腫。"

⑨《閩東本草》,"治齲齒。"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帶下,蜂刺。"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品0.7~1.5兩)。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冼。

【註意】體質虛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水腫脹:平地木三錢,雷公藤五錢,車前草四錢,天青地白草三錢,路路通五個。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②治急性扁桃體炎:石豆蘭(蘭科麥斛)一兩,扛板歸二兩半,一枝黃花五錢。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劑。(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纏腰火丹(帶狀皰疹):鮮扛板歸葉,搗爛絞汁,調雄黃末適量,塗患處,一日數次。(《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瘰癧:扛板歸七錢,野南瓜根三兩,豬瘦肉四兩燉湯,以湯煎藥。孕婦忌服。(《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癰腫: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水煎,調黃酒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乳癰痛結:鮮扛板歸葉洗凈杵爛,敷貼於委中穴;或與葉下紅共搗爛,敷腳底湧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閩東本草》)

⑦治坐板瘡:烏賊骨五線,雷公藤三錢。共為細末擦之,幹則以菜油調敷。(《王秋泉家秘》)

⑧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鮮扛板歸全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⑨治慢性濕疹:鮮扛板歸四兩。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⑩治黃水瘡:蛇倒退葉(為細末)一兩,冰片五分。混合,調麻油塗搽。(《貴陽民間藥草》)

⑾治下肢關節腫痛: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⑿治似麻風型的脫節癩:蛇倒退(紅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蓮草、車前草(鮮者)各-兩五錢,煎水內服。(《貴陽民間藥草》)

⒀治痔漏:扛板歸七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江西民間草藥》)

⒁治附骨疽:扛板歸七錢至一兩,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搗爛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⒂治蛇咬傷:扛板歸葉不拘多少,搗汁酒調,隨量服之,用渣搭傷處。((萬病回春》)

【臨床應用】

①治療百日咳

取扛板歸1兩(嬰兒酌減),用白酒微炒後加冰糖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或加魚腥草1兩,一支黃花3錢,煎服。單用扛板歸治療26例。顯效19例,有效5例,無效2例。加用魚腥草、一支黃花治療2例,均愈。又有用扛板歸1兩微炒,加甜酒和冰糖燉開後當茶飲,治療7例痙咳期患兒,服藥2劑即見咳減、夜寐安靜,4~6劑後癥狀全部消失。

②治療濕疹

將扛板歸制成註射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3毫升肌肉註射,每日1~2次,小兒酌減。治療60例,均有一定效果。

【摘錄】《*辭典》

扛板歸《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萬病回春》:扛板歸,四、五月生,至九月見霜即無。葉尖青,如犁頭尖樣,藤有小刺。有子圓黑如睛。治蛇咬傷,又宜扛板歸,不拘多少。

1.《物理小識》:犁頭刺藤,其葉三角如犁頭,多在籬邊生。

2.《生草藥性備要》:老虎利,芽梗俱有勒,子藍色,可食。

3.《綱目拾遺》:雷公藤,生山陰腳下。立夏時發苗,獨莖蔓生,莖穿葉心,莖上又發葉,葉下圓上尖如犁耙,又類三角楓,枝梗有刺。又出江西者力

【拼音名】KánɡBǎnGuī

【別名】犁頭刺藤、老虎利、雷公藤、霹靂木、方勝板、倒金鉤、烙鐵草、倒掛紫金鉤、河白草、犁尖草、括耙草、龍仙草、魚尾花、刺犁頭、蛇不過、急改索、退血草、虎舌草、有竻犁頭草、利酸漿、攔蛇風、有刺糞箕篤、犁頭藤、三角藤、蛇倒退、有竻火炭藤、大猛腳、五毒草、火輪箭、貓爪刺、蛇牙草、南蛇風、老虎刺、貓公刺、白大老鴉酸、杠板歸、豆幹草、酸藤、降龍草、蛇見退、水馬鈴、芽葉蓼、有刺犁頭藤、蛇咬草、蛇王藤、串心草

【來源】

藥材基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perfoliatumL.

采收和儲藏:在夏、秋間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晾幹。

【原形態】多年生蔓生草本,長1-2m。全株無毛;莖有棱,棱上有倒鉤刺。葉互生;葉柄盾狀著生,凡與葉片等長;托葉鞘葉狀,圓形或卵形,抱莖,直徑2-3cm;葉片近三角形,長、寬均為2-5cm,淡綠色,下面葉脈疏生鉤刺,有時葉緣也散生鉤刺。短穗狀花序項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兩性花;花小,多數,具苞,苞片圓形,花被白色或淡紅色,5裂,裂片卵形,果時增大,肉質,變為深藍色;雄蕊8;花柱3叉狀。瘦果球形,暗褐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荒蕪的溝岸、河邊及村莊附近。

資源分布:全國均有分布。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向陽環境,土壤以較肥沃的夾沙土為好。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9~10月采收成熟果實,堆放10d左右,在水裏搓去果肉,晾幹後貯藏備用。春季3~4月播種。耕翻土地,開1.3m寬的畦,按行窩距各33~40cm挖淺窩,每窩播種子5~6粒,1hm2用種子15kg,播後,每窩施拌有人畜糞水的火灰一把,再蓋細土約1cm厚。田間管理苗高15~17cm時進行勻苗、補苗,每窩留苗2~3株。勻苗後,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植株封畦前進行第2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也可適當施用氮素化肥,並在畦上稀疏插立竹丫或小樹枝,以供攀緣。

【性狀】

性狀鑒別莖細長,略呈方柱形,直徑1-5mm;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黃綠色,生有倒生鉤狀刺;節略膨大,具托葉鞘脫落後的環狀痕,節間長0.6-6cm;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髓部或中空。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近等邊三角形,淡棕色或灰綠色,葉綠、葉肯主脈及葉柄疏生倒鉤狀刺。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苞片圓形,花小,多萎縮或脫落。氣微,味微酸。

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為一列厚壁細胞,內含紅棕色物質。皮層薄,3-5列細胞。中柱鞘纖維束連續成環(嫩莖),或被射線割斷成斷續環層(老莖),細胞壁厚,木化。韌皮部老莖具韌皮纖維,壁厚木化,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大,單個或3-5個成群。髓部細胞大,有的中空;老莖在皮層、韌皮部、射線及髓部可見多數草酸鈣簇晶,嫩莖則少見或無。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不規則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彎曲;其下有類圓形的分泌細胞,直徑約65μm;腺毛少數,頭部2-8細胞,柄短。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平軸式或不等式,腺毛稍多;非腺毛多為單細胞。主脈和葉緣疏生由多列斜方形或長方形細胞組成的鉤狀刺。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7-62μm。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熱浸,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1ml,加3-5滴濃鹽酸及少量鎂粉,加熱,顯淡紅色。(檢查黃酮)②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液2-3滴,顯暗藍紫色。(檢查酚性物質和鞣質)(2)取本品粗粉1g,加10%硫酸10ml,於沸水浴上加熱,冷後,置分液漏鬥中,加乙醚5ml,振搖,取乙醚層,加10%氨水2ml,振搖後放置,醚層退為無色,堿液顯橙紅色。(檢查蒽釀)

【化學成份】扛板歸全草含山來酚(kaemPferol),咖啡酸甲酯(caffeicacidmethylester),傾皮素(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槲皮素-3-β-D-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ln-3-β-D-glucronidemethylester),對香豆酸(P-coumar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白樺脂酸(betulicacid),白律脂醇(betulin),還含有甾醇脂肪酸酯,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phytosteryl-β-D-gluco-side),3,3’,4,4′-四甲基並沒食子酸(3,3′,4,4′-tetramethylellagicacid),3,3’-二甲基並沒食子酸(3,3’-dimethylellagicacid),內消旋酒石酸二甲酯(di-methylmesotartrate)及長鏈脂肪酸酯[1]。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煎劑對誌賀、斯密茨、福氏和宋內痢疾桿菌的抗菌效價分別為1:512:1:128,1:64:1:15[1]。此外,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流感嗜血桿菌等也有較強抗菌作用。[2-5]。

2.抗病毒作用本品煎劑雞胚外抗病毒試驗,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Ⅰ型病毒的抗病毒效價分別為1:160:和1:64;雞胚內試驗則效果不明顯[5]。

3.其他作用本品的95%乙醇提取物對腎性高血壓大鼠有抗高血壓作用。有效成分3,3′-二甲基並沒食子酸給予清醒的腎性高血壓大鼠,對心收縮力和血壓有顯著影響[6].Ames試驗,本品水提取物有一定抗誘變作用,誘變抑制率在10%以上[7]。此外,本品對實驗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8],扛板歸明膠纖維素有止血作用[4]。

【性味】酸;苦;性平

【歸經】肺;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散瘀止血。主疔瘡癰腫;丹毒;癱腮;乳腺炎;聤耳;喉蛾;感冒發熱;肺熱咳嗽;百日咳;瘰癧;痔疾;魚口便毒;瀉痢;黃疸;臌脹;水腫;淋濁;帶下;瘧疾;風火赤眼;跌打腫痛;吐血;便血;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20~45g。外用:適量,搗量,或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註意】體質虛弱者慎服。

【附方】1.治水腫脹方(《救生苦海》)。2.治急性扁桃體炎方(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3.治纏腰火丹方(《江西民間草藥》)。4.治瘰癧方(《江西民間草藥》)。5.治癰腫方(《福建中草藥》)。6.治乳癰痛結方(《閩東本草》)。7.治坐板瘡方(《王秋泉家秘》)。8.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方(《福建中草藥》)。9.治慢性濕疹方(《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10.治黃水瘡方(《貴陽民間藥草》)。11.治下肢關節腫痛方(《福建中草藥》)。12.治痔漏主(《江西民間草藥》)。13.治附骨疽方(《江西民間草藥》)。14.治蛇咬傷方(《萬病固春》)。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治瘰癧,亦可截瘧。

2.《生草藥性備要》:止瀉,浸疳、疔、痔瘡,能散毒。

3.王安卿《采藥誌》:治翻胃噎膈,瘧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積心疼,虛飽腹脹,陰囊腫大,跌打內肭,發背疔瘡,乳癰,產後遍身浮腫。

4.《綱目拾遺》:治膨脹、水腫,痞積,黃白疸,瘧疾久不愈,魚口便毒,癧CUAN,跌打,一切毒蛇傷。

5.《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6.《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治黃水瘡。

7.《南寧市藥物誌》:收斂清毒。治痢疾,金瘡,濕疹;外用治疥癬。

8.《四川中藥誌》: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雲翳,水腫。

9.《閩東本草》:治齲齒。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帶下,蜂刺。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扛板歸相關圖片

扛板歸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糠谷老  下一个:扛板歸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