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àiYá
【英文名】FRUCTUSHORDEIGERMINATUS
【別名】大麥芽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大麥HordeumvulgareL.的成熟果實經發芽幹燥而得。將麥粒用水浸泡後,保持適宜溫、濕度,待幼芽長至約0.5cm時,曬幹或低溫幹燥。
【性狀】本品呈梭形,長8~12mm,直徑3~4mm。表面淡黃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脈;腹面為內稃包圍。除去內外稃後,腹面有1條縱溝;基部胚根處生出幼芽及須根,幼芽長披針狀條形,長約0.5cm。須根數條,纖細而彎曲。質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微甘。
【鑒別】取本品10g,研碎,加無水乙醇3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濾液加50%氫氧化鉀溶液1ml,加熱回流15分鐘,置冰浴中冷卻5分鐘,移置分液漏鬥中,用水20ml分次洗滌容器,洗液並入分液漏鬥中,用石油醚(30~60℃)振搖提取3次,每次10ml,合並石油醚層,置45℃水浴上揮幹,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麥芽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氯仿(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含15%硝酸的50%乙醇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
麥芽:除去雜質。
炒麥芽:取凈麥芽,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棕黃色,放涼,篩去灰屑。
焦麥芽:取凈麥芽,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焦褐色,放涼,篩去灰屑。
【性味】甘,平。
【歸經】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郁積,乳房脹痛,婦女斷乳。
生麥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氣。用於脾虛食少,乳汁郁積。
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於食積不消,婦女斷乳。
焦麥芽:消食化滯。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
【用法用量】9~15g;回乳炒用60g。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麥芽《*辭典》
【出處】《綱目》
【拼音名】MàiYá
【別名】大麥蘗(《藥性論》),麥蘗(《日華子本草》),大麥毛(《滇南本草》),大麥芽(《本草匯言》)。
【來源】為發芽的大麥穎果。
【生境分布】各地均產。
【制法】將大麥以水浸透,撈出置筐內,上蓋蒲包,經常灑水,待芽長達3~5毫米時,取出曬幹。
【性狀】果實呈梭形,長8~12毫米.直徑2.5~3.5毫米。上端有長約3毫米的黃棕色幼芽,下端有須根數條,纖細而彎曲,長0.2~2.0厘米,少數無須根。表面黃色或淡黃棕色,背面為外稃包圍,具5脈,腹面為內稃包圍,有腹溝1條。剝除內外稃後,即為果皮。果皮淡黃色,膜質,種皮薄與果皮難分離,背面基部有長橢圓形的胚,淡黃白色,長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縱溝1條。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質。氣無,味微甜。以色黃粒大,飽滿,芽完整者為佳。
【化學成份】麥芽含澱粉酶、轉化糖酶、維生素B、脂肪、磷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等。
【藥理作用】麥芽因含消化酶及維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
【炮制】
炒麥芽: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焦麥芽:同上法炒至焦黃色盾,噴灑清水,取出曬幹。
【性味】
甘,微溫。
①《藥性論》:"味甘,無毒。"
②《湯液本草》:"氣溫,味甘鹹,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
入脾、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②《本草匯言》:"入足太陰、陽明,手陽明經。"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下氣。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
①《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搗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漿服之,日三夜一服。"
③《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能催生落胎。"
④《醫學啟源》:"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⑤《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止嘔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瀉,消胃寬膈,並治婦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註意】
①《食性本草》:"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②《湯液本草》:"豆蔻、縮砂、木瓜、芍藥、五昧子、烏梅為之使。"
③《本草經琉》:"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甩。’
④《本草正》:"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⑤《藥品化義》:"凡痰火哮喘及孕婦,切不可用。"
【附方】
①快膈進食:麥芽四兩,神曲二兩,白術、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綱目》)
②治產後腹中鼓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麥蘗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轉。(《兵部手集方》)
③治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大麥蘗一升,椒一兩(並熬),幹姜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補缺肘後方》)
④治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消者:麥蘗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臨床應用】治療急慢性肝炎:取大麥低溫發芽的幼根(長約0.5厘米左右),幹燥後磨粉制成糖漿內服,每次10毫升(內含麥芽粉15克),每日3次,飯後服。另適當加用酵母或復合維生素B片。一般以30天為一療程,連服至治愈後再服一個療程。治療161例,有效108例,無效53例,有效率為67.1%。其中急性肝炎56例,有效48例;慢性肝炎105例,有效60例。服藥後肝痛、厭食、疲倦、低溫等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對消除厭食更顯著。有效病例的肝臟腫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轉氨酶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服藥後少數病人有口幹、口苦、煩躁、腹瀉等副作用。遠期療效有待繼續觀察。
【摘錄】《*辭典》
麥芽《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別錄》麥糵附見穬麥下,而大麥下無之,則作糵當以穬為良也。今人通用,不復分別矣。
【拼音名】MàiYá
【英文名】Malt
【別名】大麥糵、麥糵、大麥毛、大麥芽。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發芽穎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rdeumvulgareL.
【原形態】大麥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馳抱莖;兩側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著生3枚發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芳,芒長8-15cm,邊棱具細刺,內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時與外稃粘著,不易分離,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穎果兩端狹尖略呈梭形,長8-15mm,直徑2.5-1.5mm。表面淡黃色,背面渾圓,為外稃包圍,具5枚,先端長芳已斷落;腹面為內稃包圍,有1條縱溝。除去內外稃後,基部胚根處長出胚芽及須根,胚芽長披針形,狀線形,黃白色,長約5mm,須根數條,纖細而彎曲。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無,味微甘。
【化學成份】麥芽主要含α-及β-澱粉酶(amylase),催化酶(catalyticase),過氧化異構酶(peroxidisomerase)等。另含大麥芽堿(hordenine),大麥芽胍堿(hordatine)A、B,腺嘌呤(ade-nine)膽堿(choline),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D、D、E,細胞色素(cytochrome)C。尚含麥芽毒毒,即白栝樓堿(candici-ne)。
【藥理作用】
1.助消化作用:本品含α和β澱粉酶。而澱粉是糖澱粉與膠澱粉的混合物。組成糖澱粉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甙鍵相連,且呈直鏈排列。膠澱粉是由若幹個短直鏈縮合葡萄糖交叉排列。支鏈澱粉分子中除α-1,4甙鍵外還有α-1,6甙鍵。α與β澱粉酶可水解α-1,4甙鍵,對α-1,6甙鍵無作用。β澱粉酶能將糖澱粉完全水解成麥芽糖,α澱粉酶則使之分解成短直鍵縮合葡萄糖(即糊精),後者可再為β澱粉酶水解成麥芽糖。因此澱粉在α和β澱粉酶的作用下可分解成麥芽糖與糊精。麥芽煎劑對胃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輕度促進作用。
2.降血糖作用:麥芽浸劑口服可使家兔與正常人血糖降低。麥芽渣水提醇沈精制品制成的5%註射液給兔註射200mg,可使血糖降低40%或更多,大多在7小時後才恢復。
3.抗真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大麥堿A和B有抗真菌活性。
4.抑制催乳素釋入:生麥芽煎劑100-200g/d口服,可使健康人睡眠或滅吐靈試驗時催乳素釋放高峰受到抑制,這可能與婦女服用生麥芽湯回乳作用有關,對單純乳溢癥患者,可使乳溢消失或緩解,但滅吐靈試驗反應高峰不受抑制,對有垂體催乳素瘤器質性病變的閉經--乳溢綜合征無效。
5.其它作用:本品所含的大麥堿其藥理作用類似麻黃堿。1.0mg/kg劑量能增強豚鼠子宮的緊張和運動,且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對新斯的明引起的貓支氣管痙攣,可使之擴張,有效劑量為0.5-1.0mg/kg,但對正常貓的作用很小。還有對放射性的防護作用。
【毒性】本品毒性小,但用作動物飼料大量攝入時,可能引起中毒,因其中含微量麥芽毒素。
【炮制】
1.炒麥芽: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2.焦麥芽:同上法炒至焦黃色後,噴灑清水,取出曬幹。
3.麩制:先將麩皮撒於鍋內,待麩皮冒煙時,倒入凈麥芽,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為度,取出,除去麩皮放涼。每1kg麥芽,用麩皮90g。
【性味】甘;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食化積;回乳。主食積不消;腹滿泄瀉;惡心哎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積;乳房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註意】
1.《食性本草》:久食消腎,不可多食。
2.《湯液本草》:豆蔻、縮砂、木瓜、芍藥、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3.《本草經疏》: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用。
4.《本草正》: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5.《藥品化義》:凡痰火哮喘及孕婦,切不可用。
【附方】1.化積散(《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功能消食滯,化痞積,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滯痞塊,面色萎黃,不思飲食,腹大膨脹。2.化滯調中湯(《證治準繩·類方》),治積滯脹滿。3.消谷丸(《雜病源流犀燭·內傷外感門》),治脾虛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悶,腹脅膨脹,日久不愈,食減嗜臥,日無味者。
【各家論述】
1.《藥性論》: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2.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搗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漿服之,日三夜一服。
3.《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能催生落胎。
4.《醫學啟源》: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5.《滇南本草》:寬中,下氣,止嘔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瀉,消胃寬膈,並治婦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本草綱目》:麥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須同白術諸藥兼用,則無害。7.《本草經疏》:麥糵,功用與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緊,其發生之氣,又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故主開胃補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結積冷氣脹滿。
8.《本草匯言》:大麥芽,和中消食之藥也。補而能利,利而又能補,如腹之脹滿,膈之郁結,或飲食之不納,中氣之不利,以此發生之物而開關格之氣,則效非常比也。
9.《本草正》:麥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氣以開胃,元氣中虛者,毋多用此以消腎。亦善催生落胎。
10.《藥品化義》:大麥芽,炒香開胃,以除煩悶。生用力猛,主消麥面食積,癥瘕氣結,胸膈脹滿,郁結痰涎,小兒傷乳,又能行上焦滯血。若女人氣血壯盛,或產後無兒飲乳,乳房脹痛,丹溪用此二兩,炒香搗去皮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氣之銳,散血行氣,迅速如此,勿輕視之。
11.《本草述》:谷、麥二芽俱能開發胃氣,宣五谷味。第(麥芽)微鹹能行上焦滯血,使營和而衛益暢,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濕,血和而濕行,濕行而脾運,尤非谷芽所可幾也。
12.《本草求原》:凡麥、谷、大豆浸之發芽,皆得生升之氣,達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導。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癥,(麥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13.《醫學衷中參西錄》:大麥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飲食積聚,為補助脾胃之輔佐品,若與參、術、芪並用,能運化其補益之力,不至作脹滿,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夫肝主疏泄,為腎行氣,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腎氣,故又善於催生。至婦人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劑可炒用,入湯劑皆宜生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