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五色梅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WǔSèMéi

【別名】馬纓丹、紅彩花、頭暈花、如意花

【來源】為馬鞭草科馬櫻丹屬植物五色梅LantanacamaraL.,以根或全株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直立或半藤狀灌木,高可達2米,有強烈臭氣,全株被短毛。莖枝常有下彎鉤刺。葉對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四季開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腳碟狀,4~5裂,有紅、粉紅、黃、橙黃、白等多種顏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

【性味】根:淡,涼。枝、葉:苦,涼,具臭氣。有小毒。

【功能主治】根: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用於感冒高燒,久熱不退,頸淋巴結核,風濕骨痛,胃痛,跌打損傷。葉、枝: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癤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1~2兩;枝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五色梅《*辭典》

【出處】《廣西中藥誌》

【拼音名】WǔSèMéi

【別名】山大丹、大紅繡球、珊瑚球(《南越筆記》),龍船花(《植物名實圖考》),臭金鳳、如意花、昏花(《嶺南采藥錄》),七變花(《華北經濟植物誌要》),如意草(《廣州植物誌》),土紅花、臭牡丹、殺蟲花(《南寧市藥物誌》),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臭冷風(《廣西中藥誌》),天蘭草(《湖南藥物誌》),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五色花、五雷箭、穿墻風(《廣西中草藥》),野眼菜(江西《草藥手冊》),五彩花、紅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葉或帶花葉的嫩枝。

【原形態】

馬纓丹(《南越筆記》)

直立或半藤狀灌木,有強烈氣味,稍被毛,高1~2米,若為藤狀時,高常倍之;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鉤刺。葉對生;卵形或矩圓狀卵形,長3~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齒,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剛毛。頭狀花序稠密,連花冠寬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壯,常較葉為長;苞片狹長,約為花冠的1/3~1/2;花冠粉紅色、紅色、黃色或橙紅色,長約1厘米。花冠簡細長,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質,長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有骨質的小分核2顆。花期:全年開花。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野生於村落旁或裁培於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性味】

苦,寒。

①《南寧市藥物誌》:"苦,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誌》:"味苦,性寒,無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④《廣西中草藥》:"味微甘辛,性涼。"

【功能主治】

消腫解毒,祛風止癢。治癰腫,濕毒,疥癩,毒瘡。

①《嶺南采藥錄》:"洗濕毒疥癩。"

②《南寧市藥物誌》:"葉:治疥癜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③《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④《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沖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註意】《福建中草藥》:"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毒核癥:臭金風葉搗爛,取自然汁,用雙蒸酒沖服。又將葉搗爛,加紅糖、冰片少許,敷於核上,不時轉換,即可清涼止痛。(《嶺南采藥錄》)

②治筋傷:毛神花鮮葉搗碎,擦患處,然後以渣敷之。(《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皮炎、濕疹瘙癢:馬纓丹新鮮枝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跌打扭傷;馬纓丹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感冒風熱:五色花葉一兩,山芝麻五錢。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五色梅《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誌》

【拼音名】WǔSèMéi

【英文名】CommonLantanaLeaf,LeafofCommonLantana

【別名】龍船花、山大丹、大紅鄉球、珊瑚球、臭金鳳、如意花、土紅花、殺蟲花、臭牡丹、毛神花、臭冷風、天蘭草、臭草、五色花、五雷箭、穿墻風、野眼菜、五彩花、紅花刺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ntanacamara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馬纓丹,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m,有時呈藤狀,長可達4m。莖、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彎的鉤刺或無刺。單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齒,先端漸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剛毛,側脈約5對。頭狀花序腋生,花序直徑1.5-2.5cm;花序醒粗壯,長於順柄;苞片披針莆,長為花萼的1-3倍,有短柔毛;花萼筒狀,先端有極短的齒;花冠黃色、橙色、粉紅色至深紅色,花冠管長約1cm,兩面均有細短毛,直徑4-6cm;雄蕊4,內藏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全年開花。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生於海拔80-1500m的海邊沙灘、路邊及空曠地。我國庭園有栽培。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有逸生。

資源分布:原產美洲熱帶地區。

【化學成份】帶花的全草含脂類,其脂肪酸組成有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等,其非皂化部分有α香樹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1-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還含葡萄糖(glucose),麥芽糖(maltose),鼠李糖(rhamnose)。花葉揮發油含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二戊烯(dipent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牻牛兒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案葉素(cineole),丁午油酚(evgenol),檸檬烯(citral),糠醛(furfural),水芹酮(phellandrone),葛縷酮(carvone),β-丁午烯(β-caryophyllene),對-聚傘花素(ρ-cymene),α-、β、蒎烯(pinene),1,4-樟烯(1,4-camphene),月桂烯(myrcene),香檜烯(sabinene)及α-玷(王巴)烯(α-copaene)等。

【藥理作用】五然梅有抑制脂質過氧化物形成的作用,抑制豚鼠不同組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的順序是:腎上腺>肝>腎>心>肺>腦。五色梅對肝臟磷脂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無影響,而顯著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

【毒性】毒性:乙醇提取物對大鼠毒性最大,由葉分離出來的馬纓丹烯能降低對大鼠肝、腎切片的氧耗量。給乳牛或小牛犢按6g/kg劑量口服植物葉粉末可引起動物SGOT及血清膽紅素含量升高,屍體解剖表明對肝臟有損害,胃、腸也有炎癥。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鮮品即可入藥。

2.切制:取凈劑後的嫩枝,切段。也可將幹品淋水稍潤,切段,曬幹,篩去灰屑,即可入藥。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有毒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血。主肺癆咯血;腹痛吐瀉;濕疹;陰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本品有毒,內服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的反應,必須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應。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洗濕毒疥癩。

2.《南寧市藥物誌》:葉:治疥癩毒瘡,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3.《廣東中藥》:祛風止癢,消腫止痛,散毒,敷大腸瘍癰。

4.《廣西中草藥》:全草:退熱,殺蟲止癢,消瘡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五色梅相關圖片

五色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五蕊寄生  下一个:五色梅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