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JuéGēn
【別名】蕨雞根(《分類草藥性》),烏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
【來源】為鳳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莖。秋、冬挖取,洗凈,曬幹。
【性味】《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黃疸,白帶,瀉痢腹痛,濕疹。
①《綱目》:"燒灰油調,敷蛇咬傷。"
②《分類草藥性》:"治女子紅崩白帶,男子咳嗽。"
③《嶺南采藥錄》:"為退熱藥。治黃疸,療癰腫風痛,目痛,治咽喉熱癥,傷寒溫病。"
④《廣州植物誌》:"驅風濕,利尿,解熱。治脫肛,又可驅蟲。"
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胃,除煩躁,安五臟,治白帶。"
⑥《吉林中草藥》:"解熱,利尿,益氣,養陰。治高熱神昏,五臟虛損,氣滯經絡,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附方】
①治白帶:蕨根、白雞冠花、白茶花,煎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兩。先用冷水少許調勻,加紅糖,開水沖服。(《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③治發熱不退:鮮蕨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④治濕疹:先將患處用水酒洗凈,以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調擦。(《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摘錄】《*辭典》
蕨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1.《廣州植物誌》:蕨,根莖含澱粉稱蕨粉,制取之可供食用及糊料。新鮮的根莖中,含多最的錦馬素,秋後更多,連續食用,每易中毒,牲畜誤食,作用亦同。
【拼音名】JuéGēn
【英文名】RhizomeofEasternBrackenFern
【別名】蕨雞根、烏角、小角、蕨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蕨科植物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diumaquilinum(L.)Kuhnvar.latiusculum(Desv.)Underw.[PterislatiusculaDesv.]
采收和儲藏:秋、冬挖取,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長,粗壯,匍匐,地下,被茸毛。葉柄疏生,粗壯直立,長30-10Ocm,裸凈,褐色或稈黃色,葉呈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革質,3回羽狀復葉,長30-100cm,寬20-60cm;羽片頂端不分裂,其下羽狀分裂,下部羽狀復葉,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線形、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2.5cm,寬3-5mm,多數,密集;葉軸裸凈;葉脈多數,密集,通常叉狀分核,中脈被毛。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呈連續長線形,囊群蓋線形,有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200m的山地林緣、林下草地及向陽山坡。
資源分布:廣布全國各地。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肺;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平肝安神;解毒消腫。主發熱;咽喉腫痛;腹瀉;痢疾;黃疸;白帶;高血壓;頭昏失眠;風濕痹痛;痔瘡;脫肛;濕疹;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粉或炙灰調敷。
【註意】不宜多服,久服。
【附方】①治白帶:蕨根、白雞冠花、白茶花,煎服。(《四川中藥誌》)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兩。先用冷水少許調勻,加紅糖,開水沖服。(《浙江天目山藥植誌》)③治發熱不退:鮮蕨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浙江天日山藥植誌》)④治濕疹:先將患處用水灑洗凈,以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調擦。(《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各家論述】
1.《綱目》:燒灰油調,敷蛇螩傷。
2.《分類草藥性》:治女子紅崩白帶,男子咳嗽。
3.《嶺南采藥錄》:為退熱藥。治黃疸,療癰腫風痛,目痛,治咽喉熱癥,傷寒溫病。
4.《廣州植物誌》:驅風濕,利尿,解熱。治脫肛,又可驅蟲。
5.《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胃,除煩躁,安五臟,治白帶。
6.《吉林中草藥》:解熱,利尿,益氣,養陰。治高熱神昏,五臟虛損,氣滯經絡,筋骨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