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墻草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QiánɡCǎoGēn

【別名】白石薯、田薯(《福建中草藥》),石薯、軟骨石薯(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墻草的根。全年均可采挖,多為鮮用。

【原形態】

墻草,又名:白豬仔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長10~50厘米。莖肉質,多分枝。細弱,近直立或平臥,生微柔毛。葉互生,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0.5~3厘米,寬0.3~2厘米,先端微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兩面疏生短毛,基出3脈,葉柄細。花雜性,具短柄,1或數朵生於葉腋;苞片狹披針形,兩性花直徑約1毫米,花被片4,狹橢圓形,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雌花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子房與花被分離,柱頭短線形或長線形。瘦果卵形,扁,長約1毫米,光滑,黑褐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於陰濕的多石處、田塍濕地或草地。我國南北均有分布。

【性味】苦酸,平。

【功能主治】拔膿消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患部。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

①治癰疽疔癤:墻草鮮根,搗爛調蜜攤在消毒紗布上,敷患處。

②治足底挫傷瘀血或膿腫(俗名重底):堵草根、蔥頭、石灰同搗爛,敷患處。(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③治背癰,禿瘡,睪丸炎,膿瘍:墻草鮮根一兩。水煎服。(《實用中草藥》)

【摘錄】《*辭典》

墻草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QiánɡCǎoGēn

【別名】田薯、白石薯、軟骨百薯、石薯、指甲薯、細葉貫菜子、水蘿蔔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墻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ietariamicranthaLedeb.[P.debilsForst.Var.Micrantha(Ledeb.)Wed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多為鮮用。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長5-30cm。莖肉質,細弱,近直立或平臥,生柔毛,多分枝,稀不分枝。葉互生;葉柄細,長0.2-1.5cm;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0.5-3cm,寬0.3-2cm,先端微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綠,兩面疏生短毛,鐘乳體點狀;基生脈3條。花雜性,有短柄,1或數朵生於葉腋;苞片狹披針形;兩性花直徑約1mm,花被片4,狹橢圓形,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雌花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瘦果卵形而扁,長約1mm,光滑,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3500m的山坡陰濕處或石隙間。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酸;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拔膠。主癰疽療癤;乳腺炎;睪丸炎;深部膿腫;多發性膿腫;禿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附方】①治癰疽疔癤:墻草鮮根,搗爛調蜜攤在消毒紗布上,敷患處。②治足底挫傷瘀血或膿腫(俗名重底):墻草根、蔥頭、石灰同搗爛,敷患處。(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藥》)③治背癰,禿瘡,睪丸炎,膿瘍:墻草鮮根一兩。水煎服。(《實用中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墻草根相關圖片

墻草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強壯蓮座蕨  下一个:薔薇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