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痢止蒿功效和作用

【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LìZhǐHāo

【別名】止痢蒿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凈,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匐枝橫走,節上生有纖細的須根。莖四棱形,帶紅色。單葉對生;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大鋸齒;葉柄長0.5~1.5厘米。輪傘花序;苞片葉狀:花萼漏鬥狀,齒5;花冠唇形,紫藍色,上唇小,先端微凹,下唇延伸,3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叢及田邊陰濕處。分布雲南、四川、西藏。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驅蟲。治痢疾,乳腺炎,蛔蟲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痢止蒿《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LìZhǐHāo

【英文名】HerbofForrestBugle

【別名】白龍須、止痢草、無名草、散瘀草、散血草、止痢蒿、痢止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jugaforrestiiDiels[A.mairerLev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30cm。極莖膨大。莖直立或具匍匐莖,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8mm或幾無;葉片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cm,寬1.8-3.5c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邊緣具波狀鋸齒或圓齒。穗狀聚傘花序頂生,由輪傘花序組成;苞葉葉狀,向上漸小,無柄,下面暗紫色,具緣毛。花萼漏鬥狀,內面無毛,具10脈,萼齒5,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花冠淡紫色,紫藍色或藍色,筒狀近基部具斜向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短,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片狹倒心形,有深紫條紋,側裂片線狀長圓形;雄蕊4,二強,花絲無毛;花柱超出雄蕊,先端2裂;花盤環狀,子房4裂。小堅果三棱形,背部具網狀皺紋,果臍占腹面的2/3以上。花期4-8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4000m的開闊路旁、溪邊告示潮濕草地或矮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

全草含松香烷類,甾醇類,黃酮類及其他成分。松香烷類有止痢蒿素(ajuforrestin)A、B[1,2];甾醇類有艋骨草內酯(ajugalactone),杯莧甾酮(cyasterone),蛻皮甾酮(ecdys-ter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胡蘿蔔甙(daucosterol)[3];黃酮類有芹菜素(apigenin),買麻藤素(gnetifolin)B及刺槐素(aca-cetin)[1]等。

此外,還含8-O-乙酰基哈密瓜帕甙(8-O-acetylharpagide)及正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等[3]。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素;利水通淋;散瘀止痛;驅蟲。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痢疾;黃疸;熱淋;水腫;乳腺炎;脈管炎;癰瘡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痢止蒿相關圖片

痢止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蠣菜  下一个:連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