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柳葉菜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iǔYèCài

【別名】水丁香、地母懷胎草、菜籽靈、通經草、水蘭花、水接骨丹、水窩窩、絨棒紫花草、長角草、魚鱗草、大樣幹魚草、光明草[湖南]

【來源】柳葉菜科柳葉菜屬植物柳葉菜EpilobiumhirsutumL.,以花、根、帶根全草入藥。夏季采花;秋季采根或帶根全草,洗凈切段曬幹。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

花:清熱消炎,調經止帶,止痛。用於牙痛,急性結膜炎,咽喉炎,月經不調,白帶過多。

根:理氣活血,止血。用於閉經,胃痛,食滯飽脹。

根或帶根全草:骨折,跌打損傷,疔瘡癰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花2~3錢,根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粉調敷患處。

【備註】(1)湖南地區尚有用全草治水瀉腸炎,用量1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柳葉菜《中華本草》

【拼音名】LiǔYèCài

【別名】地母懷胎草、水丁香、通經草、水蘭花、菜子靈、水接骨丹、水窩窩、九牛造接骨丹、水接骨、繼母懷胎、絨棒紫花草、長角草、魚鱗草、大樣幹魚草、光明草、小楊柳、鎖匙筒、白帶草、懷胎草、白帶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柳葉菜科植物柳葉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elobiumhirsutum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密生展開的白色長柔毛及短脾毛。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無柄,有葉延,略抱莖,兩面被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13cm,寬7-17mm,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齒。花兩性,單生於葉腋,淺紫色,長1-1.2cm;萼筒圓柱形,裂片4,長7-9mm,外面被毛;花瓣4,寬倒卵形,長1-1.2cm,寬5-8mm,先端凹缺,2裂;雄蕊8,4長4短;子房下位柱頭4裂,短棒狀至棒狀。蒴果圓柱形,具4棱,4開裂,長4-7cm,被長柔毛及短腺毛;果柄長0.5-2cm,密生小乳突。種子橢圓形,棕色,先端具一簇白色種纓。花期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800m的林下濕處,溝邊或沼澤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陜西、新疆、浙江、江西、臺灣、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柳葉菜地上部分含沒食子酸(gallicacid),3-甲氧基沒食子酸(3-methoxygall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和金絲桃甙(hyperoside)。另外本品還含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楊梅樹皮素蕓香糖甙(myricetinrubinoside)和異槲鬥酸(isovalonicacid)。此外,葉和花還含有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山楂酸(crategolicacid),委陵菜酸(tormenticacid),阿江欖仁酸(arjunolicacid)和23-羥基委陵菜酸(23-hydroxytormenticacid)。

【藥理作用】葉,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中毒可發生癲癇樣驚厥與昏迷。

【性味】味苦;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消食理氣;活血接骨。主濕熱瀉痢;食積;脘腹脹痛;牙痛;月經不調;經閉;帶下;跌打骨折;瘡腫;燙火傷;疥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鮮品揭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外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柳葉菜相關圖片

柳葉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柳葉斑鳩菊  下一个:柳葉菜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