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鹿角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ùJiǎo

【英文名】CORNUCERVI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花鹿角)、“鹿角脫盤”。多於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風幹。

【性狀】

馬鹿角:呈分枝狀,通常分成4~6枝,全長50~120cm。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盤狀,上具不規則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側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與主幹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習稱“坐地分枝”;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並具長短不等的斷續縱梭,習稱“苦瓜棱”。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窩狀孔。無臭,味微鹹。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長30~60cm,直徑2.5~5cm。側枝多向兩旁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枝與第一枝相距較遠,主枝末端分成兩小枝。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縱向排成“苦瓜棱”,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光澤。

鹿角脫盤:呈盔狀或扁盔狀,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底面平,蜂窩狀,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規則的半球形。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類白色。

【炮制】洗凈,鋸段,用溫水浸泡,撈出,鎊片,晾幹;或銼成粗末。

【性味】鹹,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用於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6~15g。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鹿角《*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LùJiǎo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分砍角和退角兩種。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間,將鹿殺死後,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凈風幹。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於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多在3~4月間采收。

【性狀】

①花鹿角

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狀,三岔或四岔,長約30~50厘米,左右兩枝對稱.主枝稍向後面彎曲,直徑2.5~4.5厘米。分枝向兩旁伸張;枝端漸細。基部有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表面黃棕色,枝端淺黃白色,無毛,有光澤,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並有縱棱。質硬。斷面周圍白色,中央灰色,並有細蜂窩狀小孔。氣無,味微鹹。以質堅、全體有骨釘、光澤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亦產。

②馬鹿角

為馬鹿的老角。形與花鹿角相似,每枝多為3~6岔。全長50~60厘米,直徑約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骨釘不顯著,基部有珍珠盤。骨質堅硬,斷面外圍白色層極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紅色,具粗蜂窩狀孔。氣無,味微鹹。以粗壯堅實、無枯朽者為佳。

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雲南、湖南、西藏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含膠質25%,磷酸鈣50~60%,碳酸鈣及氮化物等。

【炮制】

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後曬幹。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粉。

《千金·食治》:"鹿角,錯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幹,更搗篩。"

【性味】

鹹,溫。

①《本經》:"溫。"

②《別錄》:"味鹹,微溫,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陽、足少陰經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腎經,兼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行血,消腫,益腎。治瘡瘍腫毒,瘀血作痛,虛勞內傷,腰脊疼痛。

①《本經》:"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②《別錄》:"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氣力,強骨髓,補絕傷。"

④孟詵:"婦人夢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醋摩敷;脫精尿血,水摩服;小兒重舌鵝口瘡,炙熨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註意】

陰虛陽亢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杜仲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門火熾,瘡毒宜涼者,並禁用。"

【附方】

①治奶發,諸癰疽發背:燒鹿角,搗末,以苦酒和塗之。(《補缺肘後方》)

②治下註腳瘡: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塗之。(《醫林集要》)

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一兩,當歸(銼)一兩。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集驗方">洪氏集驗方》)

④治產後下血不盡,煩悶腹痛:鹿角,燒成炭,搗篩,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湯用之。(《千金方》)

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為末,姜湯調下。(《產乳集驗方》)

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產乳集驗方》)

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燒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日二。(《綱目》)

⑧治骨虛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衰發落齒槁,腰脊痛,甚則喜唾:鹿角二兩,川牛膝(去蘆,酒浸,焙)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濟生方》鹿角丸)

⑨治婦人白濁,滑數虛冷者: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二錢。(《婦人良方》)

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⑾治溺血久不止,脈細數者:鹿角八兩(燒灰),秋石一兩(煆灰)。共為末,蜜丸,烏梅湯下三錢。(《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各家論述】

①《綱目》:"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於滋補矣。"

②《本草經疏》:"鹿角,生角則味鹹氣溫,惟散熱,行血消腫,辟惡氣而已。鹹能入血軟堅,溫能通行散邪,故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及留血在陰中,少腹血結痛,折傷惡血等證也。肝腎虛,則為腰脊痛,鹹溫入腎補肝,故主腰脊痛。氣屬陽,補陽故又能益氣也。"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乳腺炎:將鹿角銼為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療27例,除1例用藥3天無效改用他藥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療效較好。

【備註】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量均少,品質亦差。

【摘錄】《*辭典》

鹿角《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雷公炮炙論》:鹿角使之,勝如糜角,其角要黃色緊重大好者。

2.《本草圖經》:鹿,年歲久者,其角堅好,煮以為膠,入藥彌佳。

【拼音名】LùJiǎo

【英文名】Deerhorn,Antler

【別名】斑龍角、鹿角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已骨化解或鋸茸後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稱“梅花鹿角”、“馬鹿角”、“鹿角脫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nipponTemminck2.Cervus.elaphu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一般於冬季或早春連腦骨一起砍下稱“砍角”,或自基部鋸下,洗凈,風幹;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脫落者,稱“退角”。

【原形態】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十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栽培】人工飼養與野生二種,以野生者之角為佳品。

【性狀】

性狀鑒別(1)梅花鹿用通常有3-4分枝,全長30-60cm,直徑2.5-5cm。側技多向兩旁伸展,第一技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技與第一枝相距較遠,生枝末端分成兩小技。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骨釘斷續排成縱棱,頂部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光澤。

(2)馬鹿角呈分枝狀,通常有4-6分枝,全長50-120ml。

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具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側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枝靠近第一枝著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角大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針”,並具有縱棱。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微帶淡黃褐色,中部多是灰褐色,具蜂窩狀初。臭,味微鹹。

(3)鹿角脫盤又稱鹿花盆。呈盔狀或扁盔狀,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中部具蜂窩狀細孔。底面平,蜂窩狀,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規則的個球形。質堅硬,斷面外留骨質,灰白色,中部類白色。無臭,味微鹹。

【化學成份】鹿角含膠質25%,磷酸鈣50%-60%,碳酸鈣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內有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

【藥理作用】抗炎作用;多毛鹿角正丁醇提取物(BETA)50mg/kg腹腔註射給於大鼠,可見大鼠肝和腦組織中線粒體的單胺氧化酶(MAO)活性被明顯抑制。體外實驗亦證明具有對MAO抑制活性。鹿角提取物40mg/kg,可使氟烷輕度麻醉狗心搏出量明顯增加。

【鑒別】

理化鑒別取梅花鹿角和馬鹿用新鮮橫斷面,在紫外光燈(365um)下觀察:梅花鹿角骨密質顯亮白色,骨疏質顯灰白色熒光。馬鹿角骨密質顯淡藍色。骨疏質顯藍褐色熒光。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浸出物依熱浸法測定,浸出物心得少於17.0%。

【炮制】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後曬幹。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粉。《千金·食治》:鹿角,錯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幹,更搗篩。

【性味】味鹹;性溫

【歸經】腎;肝經

【功能主治】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行血消腫。主腎虛腰脊冷痛;陽痿遺精;崩漏;白帶;尿頻尿多;陰疽瘡瘍;乳癰腫痛;跌打瘀腫;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研末撒或調敷。熟用偏於補腎益精,生用偏於散血消腫。

【註意】陰虛火旺者禁服。

【附方】①治奶發,諸癰疽發背:燒鹿角,搗末,以苦酒和塗之。(《補缺時後方》)②治下註腳瘡: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塗之。(《醫林集要》)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一兩,當歸(銼)一兩。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集驗方">洪氏集驗方》)④治產後下血不盡,煩悶腹痛:鹿角,燒成炭,搗篩,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湯用之。(《千金方》)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為末,姜湯調下。(《產乳集驗方》)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產乳集驗方》)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燒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日二。(《綱目》)⑧治骨虛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衰發落齒槁,腰脊痛,甚則喜唾:鹿角二兩,川牛膝(去蘆,酒浸,焙)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濟生方》鹿角丸〕⑨治婦人白濁,滑數虛冷者: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錢。(《婦人良方》)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千金方》)11.治溺血久不止,脈細數者:鹿角八兩(燒灰),秋石一兩(煆灰)。共為末,蜜丸,烏梅湯下三錢,(《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各家論述】

1.《綱目》: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於滋補矣。

2.《本草經疏》:鹿角,生角則味鹹氣溫,惟散熱,行血消腫,辟惡氣而已。鹹能人血軟堅,溫能通行散邪,故主惡滄癰腫,逐邪惡氣,及留血在陰中,少腹血結痛,析傷惡血等證也。肝腎虛,則為腰脊痛,鹹溫入腎補肝,故主腰脊病。屬陽,補陽故又能益氣也。

3.《本經》: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4.《別錄》: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5.《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氣力,強骨髓,補絕傷。

6.孟詵:婦人夢交者,鹿角未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7.《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醋摩敷;脫精尿血,水摩服;小兒舌鵝口瘡,炙熨之。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乳腺炎。將鹿角銼為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5g。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療27例,除1例用藥3天無效改用他藥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療效較好。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鹿角相關圖片

鹿角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鹿藿根  下一个:鹿角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