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別錄》
【拼音名】Shǔ
【別名】首鼠(《史記》),老鼠(《鬥門方》),家鹿(《綱目》)。
【來源】為鼠科動物中褐家鼠、黑家鼠、黃胸鼠等常見鼠類的全體或肉。
【原形態】
①褐家鼠
體長約17.5厘米,尾長短於體長。耳朵短而厚。後足較粗大,長於33毫米。乳頭6對。毛色背部棕褐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頭及背部雜有黑色的毛。腹面灰白色,毛的基部灰褐色。足背具白毛。尾毛兩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棲於住宅、陰溝、草堆、耕地、菜園、墳地、河堤等處。它的洞系復雜,分支多而且長。午夜活動最活躍。雜食性,常盜食農作物。每年可繁殖6~10次,每胎產5~14仔或更多。分布我國東北、西部及西南部。
②黑家鼠
體色全黑或近黑。原產於歐洲,由船舶而輸入我國沿海各地。
③黃胸鼠
上體呈黑色和黃褐色相雜;下體較淡近黃色;腹毛具赭黃色毛端。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各省,為華南常見的家鼠。
本類動物的皮(鼠皮)、肝(鼠肝)、膽(鼠膽)、睪丸(鼠腎)、脂肪油(鼠脂)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甘,平。
①《別錄》:"牡鼠:微溫,無毒。""肉:熱,無毒。"
②《藥總訣》:"牡鼠:味甘。"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功能主治】
治虛勞羸瘦,臌脹,小兒疳積,燙傷,折傷,凍瘡,瘡腫。
①《別錄》:"牡鼠:療踒折,續筋骨,搗敷之,三日一易。""肉:小兒哺露大腹,炙食之。"
②孟詵:"牡鼠:主小兒癇(疳)疾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與食之。"
③《日華子本草》:"治小兒驚癇疾。以油煎令消,入蠟,敷湯火瘡。"
④《本草圖經》:"主骨蒸勞極,四肢羸瘦,殺蟲。亦主小兒疳瘦,去其骨,以酒熬入藥。"
⑤《產書方》:"下乳汁,作臛與食。"
⑥《綱目》:"牡鼠:同石灰搗收,敷金瘡。肉:炙食,治小兒寒熱諸疳。"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燒灰或焙幹研末。外用:煎膏、浸油、燒灰或搗研塗敷。
【附方】
①治水鼓石水,腹脹身腫:肥鼠一枚。剝皮細切,煮粥,空心吃之。(《食醫心鏡》)
②治小兒癥瘕:煮老鼠肉汁,煮粥與食。(姚和眾)
③治湯火傷瘡:㈠小老鼠泥包燒研,菜油調塗之。(《談野翁試驗方》)㈡初生小鼠,香油浸腐化,取塗。(《本經逢原》)
④治凍瘡及折破瘡:取臘月鼠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去滓,重煎成膏,塗。(孟詵)
⑤止血,敷金瘡出血:取無毛小鼠和石灰搗爛,作丸曬幹,用時研末摻出血處。(《陸川本草》老鼠藥)
⑥治瘡腫熱痛:以大雄鼠一枚,渾用,清油一斤,慢火煎鼠燋,於水上試油不散,即以綿濾去滓,澄清,重拭銚子令凈,再以慢火煎上油,次下黃丹五兩,炒令色變,用柳木笛子不住手攪令勻,再於水上試滴,候凝,即下黃蠟一兩,又熬帶黑色,方成膏:然後貯於瓷合器中,候硬。敷貼瘡腫,去痛而涼。(《經驗方》靈鼠膏)
⑦治鼠瘺已有膿血者:取鼠,中者一枚,亂發如雞子大。以三歲臘月豬脂煎之,令鼠骨肉及發消盡,半塗之、半酒服。(《補缺肘後方》)
⑧治鼻中外瘤膿血出者:鼠頭燒灰,以臘月膏敷瘡上。(《外臺》)
⑨治破傷風邪在表者,寒熱拘急、口噤咬牙:活雄鼠一枚。鐵線縛繞,陰陽瓦煆存性,研為細末,作一服,熱黃酒調下。(《醫宗金鑒》雄鼠散)
⑩治因瘡中風,腰脊反張,牙關口噤,四肢強直:鼠一頭。和尾燒作灰,細研,以臘月豬脂敷之。(《梅師集驗方》)
【摘錄】《*辭典》
鼠《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Shǔ
【英文名】Murine,Rat
【別名】首鼠、老鼠、家鹿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科動物褐家鼠、黃胸鼠等的全體或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RattusnorvegicusBerkenhout2.RattusflavipectusMilne-Edwards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剝皮剖腹,除去內臟,鮮用或風幹。
【原形態】
1.褐家鼠,體長15-22cm,體重72-290g。耳短而厚,前折不能遮眼。尾明顯短於體長,前足4趾,後足5趾,均具爪,後足長3.5-4cm。雌性乳數6對。被毛粗糙,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雜有許多黑長毛,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腹面蒼灰色,略帶一此致乳黃色。足背蒼白色。尾毛兩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鱗片組成的環節明顯,鱗片的基部和有白色和褐色的細毛。
2.黃胸鼠,體長13.5-18cm,體重74-134g。尾細且超過體長。體形較褐家鼠細長,耳殼溥而長,向前折可蓋住眼。前、後足細長,分別為4趾和5趾,均具爪。乳頭胸部2對,鼠蹊部3對,個別6對,即在腹部增加1對。背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腹毛灰黃色,毛基淺灰色,在胸部毛色更黃,有時具一塊白斑。前足背的中央毛灰褐色,四周灰白色,而後足背為白色。尾上下全為暗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於住宅、陰溝、草堆、田埂、作物地及河溪堤岸等處。雜食性。好啃咬衣物、家具和雛禽。活動多在夜間,以午夜最活躍。
2.棲息於屋內,也活動於野外的農田。當作物成熟時,吸時則遷至田間。雜食必,幾食一切物品。
資源分布:1.分布幾遍全國。
2.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味】熱;無毒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虛消疳;解毒療瘡。主虛勞羸瘦;小兒疳積;燒燙傷;外傷出血;凍瘡;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炙食,1-2只;或入散劑。外用:1只,熬膏塗:或燒存性研末敷。
【附方】①治水鼓石水,腹脹身腫:肥鼠一枚。剝皮細切,煮粥,空心吃之。(《食醫心鏡》)②治小兒癥瘕:煮老鼠肉汁,煮粥與食。(姚和眾)③治湯火傷瘡:①小老鼠泥包燒研,菜油調塗之。(《談野翁試驗方》)①初生小鼠,香油浸腐化,取塗。(《本經逢原》)④治凍瘡及折破瘡:取臘月鼠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去滓,重煎成膏藥,塗。(孟談)⑤止血,敷金瘡出血:取無毛小園和石灰搗爛,作丸曬幹,用時研末滲出血處。(《陸川本草》老鼠藥)⑥治瘡腫熱痛:以大雄鼠一枚,渾用,清油一斤,慢火煎鼠煉,幹水上試油不散,即以綿濾去滓,澄清,重拭銚子令凈,再以慢火煎上油,次下黃丹天兩,炒令色變,用柳木筐子不住手攪令勻,再於水上試滴,候凝,即下黃蠟一兩,又熬帶黑色,方成膏,然後貯於瓷合器中,候硬。敷貼瘡腫,去病而涼。(《經驗方》靈鼠膏)⑦治鼠屢已有膿血看:取鼠,中者一枚,亂發如雞子大。以三歲臘月豬脂煎之,令鼠骨肉及發消盡,半塗之、半酒服。(《補缺肘後方》)⑧治鼻中外CHA瘤膿血出者:鼠頭燒灰,以臘月畜敷瘡上。〈外臺》)⑨治破傷風邪在表者,寒熱拘急、口襟咬牙:活雄鼠一枚。鐵線縛繞,陰陽瓦般存性,研為細末,作一服,熱黃酒調下。(《醫宗金鑒》雄鼠散)⑩治因瘡中風,腰脊反張,牙關口嚎,四肢強直:鼠一頭和尾燒作灰,細研,以臘月豬脂敷之。(《梅師集驗方》)
【各家論述】
1.《別錄》:牡鼠:療骨折,續筋骨,搗敷之,三日一易。肉:小兒哺露(洛)大腹,炙食之。
2.孟說:牡鼠:主小兒癇疾。腹大貪食者,可以黃泥裹燒之,細揀去骨,取肉和五昧汁作羹與食之。
3.《日華子本草》:治小兒驚癇疾。以油煎令消,入蠟,敷湯火瘡。
4.《本草圖經》:主骨蒸勞極,四肢贏瘦,殺蟲。亦主小兒疳瘦,去其骨,以酒熬入藥。
5.《產書方》:下乳汁。
6.《綱目》:牡鼠:同石灰搗收,敷金瘡。肉:炙食,治小兒寒熱諸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