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黽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ShuǐMiǎn

【別名】水馬(《本草拾遺》),水爬蟲(《綱目》),婆子(《東醫寶鑒》),水和尚,水豆油(蔡邦華《昆蟲分類學》)。

【來源】為水黽科昆蟲水黽的全蟲。

【原形態】

體形細長,黑褐色,長約1厘米。頭部為三角形,稍長。復眼1對,位於兩側;單眼退化;口吻稍長,分為3節,第2節最長;觸角絲狀,4節,突出於頭的前方。前胸延長,背部黑褐色,前翅革質,無膜質部;足3對,前足較短,中、後足很長,跗節2節。腹面灰色,體的下面被有絹樣的細毛。

棲於水上,能跳躍,捕食其他小蟲。卵產於水草上。常以絲狀物包蔽。

【性味】《本草擡遺》:"有毒。"

【功能主治】《綱目拾遺》:"治痔。"

【附方】治一切痔:婆子三十個,用三個紙包,每包十個,於背陰處懸掛陰幹。每包作一服,研爛,空心溫酒調下,良久乃吃飯。三日連三服。久痔膿血者,二、三十服。(《東醫寶鑒》水馬散)

【摘錄】《*辭典》

水黽《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本草拾遺》:水黽有毒,殺雞犬。長寸許,四腳,群遊水上,水涸即飛。亦名水馬,非海中主產難之水馬也。

2.《綱目》:水蟲甚多,此類亦有數種。今有一種水爬蟲,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馬之訛耳。

3.《綱目拾遺》:按水馬,四、五月內出浮水面,身硬腳長,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蠅。小兒用鈞竿系繩,繩頭穿一蠅,擲水面,誘之即來,以四足抱蠅不放,因而獲之。

【拼音名】ShuǐMiǎn

【英文名】Reptile

【別名】水馬、水爬蟲、婆子、水和尚、水豆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黽科動物水黽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gadotarsuskraepelini(Breddin)

采收和儲藏:夏季雨後於積水處、水池處用網捕捉,捕後置沸水中燙死,曬幹。

【原形態】水黽,成蟲體長3-4mm,背部黑褐色帶有藍白色斑紋。復眼大而突出。觸角絲狀。胸部寬大,翅膜起過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後足長,中足特別長,為體長的2倍多。腹部9節,腹其部最寬,向末端變尖,呈圓錐狀。若蟲灰白色,在頭、胸、腹部有褐色斑塊。觸角、足大部分為灰色。至第4齡和第5齡的若蟲的中區灰白色至淡黃色,褐色區漸變成黑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魚塘、沼澤和較平靜的河流。以水面上小蟲及跌落水面的蠅類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蟲體長3-4mm。頭部有1對大而突出的復眼,觸角1對,絲狀,多已脫落。背部黑褐色,帶有藍色的斑紋,有時有翅,翅膜起過腹部末端。胸部寬大,有足3對,前足短,中後長,中足特長,為體長的2倍以上。腹部9節,腹基部最寬,向末端變尖,呈圓錐狀。

【性味】《本草拾遺》:“有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截瘧;療痔。主瘧瘡;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5-10只。

【各家論述】《綱目拾遺》:治痔。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黽相關圖片

水黽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棉花  下一个:水木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