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ǎBīnɡLɑnɡ
【別名】屈頭雞、水檳榔、馬大白、紫檳榔、太極子
【來源】白花菜科山柑屬植物馬檳榔CapparismasaikaiiLevl.,以種仁入藥。秋季果實呈褐色時采收,剖開取出種子,洗去假種皮,曬幹。
【性味】苦、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渴,催產。用於熱病口渴,咽喉炎,惡瘡腫毒,難產。
【用法用量】1~2枚。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檳榔《*辭典》
【出處】《品匯精要》
【拼音名】MǎBīnɡLɑnɡ
【別名】馬金南(《記事珠》),馬金囊(《雲南誌》),紫檳榔(《綱目》),水檳榔、太極子(《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屈頭雞(《廣西中藥誌》)。
【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水檳榔或馬檳榔的種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擊破硬殼,取出種子,曬幹。
【原形態】
①水檳榔
藤狀灌木,高達3米以上。老枝光滑,幼枝先端密被黃褐色毛。單葉互生;葉片矩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8~20厘米,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至黃褐色,兩面均無毛,唯嫩葉常密被棕褐色氈樣毛;葉柄有凹槽,刺狀托葉2枚,質硬,下彎。花黃色,頂生或腋生,由多個傘形或傘房狀花序組成碩大的圓錐花序;總花柄長1~4厘米,小花柄長1~2.5厘米,密被咖啡色短茸毛;萼片4,2輪,闊倒卵形,長1~2厘米,兩面均被咖啡色短毛;花瓣4,長倒卵形,長1.3~1.7厘米,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子房卵形,子房柄長4厘米,花柱不明顯。果實球形,徑約4~8厘米,黃紅色,表面有不規則縱皺。種子數枚,黃白色或猩紅色。花期4月。果期11月。
生山谷密林中或山澗旁。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②馬檳榔
攀援灌木。老枝褐色,幼枝密被褐色毛。單葉互生成對生;有短柄;葉片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7厘米,先端鈍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表面綠色光亮,背面灰綠色,有細毛,葉脈羽狀,兩面突起,葉片幹後為褐色;托葉有時變為鉤刺。花白色;花萼4,兩輪排列;花瓣4,覆瓦狀排列;雄蕊多數;子房柄粗,長達3厘米,木質。果實卵形或近球形,長達2厘米,外果皮皺縮,有不規則棱及粗短的棘狀突起。種子黑褐色或灰褐色。花期3~6、月。果期8~12月。
生於山谷密林中。分布雲南、廣西、廣東、貴州等地
【生境分布】主產廣西、雲南。廣東亦產。
【性狀】
①水檳榔的幹燥種子,呈腎形或圓形而扁,一端常呈鳥喙狀,徑1~1.8厘米。外表光滑或略粗糙,黃白色、紅棕色或青灰色不等。種子中央有一半環狀痕跡,一端與種臍相遇。種臍明顯,種脊通常不明顯。種皮堅脆,厚約1毫米,種皮內面灰白色至黃白色,有縱紋理,並有薄膜緊貼於種皮上。胚白色至微黃色,部分有紫暈。子葉彎生成卷旋狀。味先略苦而後甜。
②馬檳榔的幹燥種子,與上種相似,唯種子外表灰褐色或黑褐色。均以新鮮。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
【性味】
甘,寒。
①《品匯精要》:"味苦甘,性寒,無毒。"
②《綱目》:"實:甘,寒,無毒。核仁:苦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止渴。治傷寒熱病暑熱口渴,麻疹,喉痛,食滯脹滿,腫毒。
①《品匯精要》:"主催生,若難產臨死者用仁細嚼,井華水送下。""生產繁者,久服則子宮冷,自然絕矣。"
②《綱目》:"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下,外嚼塗之,即無所傷。"
③《廣西中藥誌》:"清肺、生津止渴。治麻疹、喉痛。"
【用法用量】內服:生嚼或煎湯,1~2錢。外用:搗塗。
【附方】
①治食滯脹滿:水檳榔一至三錢,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喉頭炎,暑熱口渴:水檳榔二至三粒嚼爛,含咽藥液。(《廣西中草藥》)
【備註】同屬植物錫朋槌果藤(分布廣東、廣西)的種子,在廣東亦作馬檳榔使用。
【摘錄】《*辭典》
馬檳榔《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品匯精要》
【拼音名】MǎBīnɡLɑnɡ
【英文名】SeedofMasaikaiCaper
【別名】馬金南、馬金囊、紫檳榔、山檳榔、太極子、屈頭雞。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馬檳榔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masaikaiLevl.
采收和儲藏: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擊破硬殼,取出種子曬幹。
【原形態】山檳榔灌木或攀援植物。枝略扁平,帶紅色,密被誘色短絨毛;刺粗壯,花枝上常無刺。葉柄粗壯,長12-21mm,被毛與技相同;葉片橢圖形或長圓形,有時橢圓狀披針形,長7-20cm,寬3.5-9cm,先端圓形或鈍形,有時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近革質,背面密被脫落較遲的誘色短絨毛;中脈稍寬闊,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亞傘形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10-20cm長的圓錐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發育的小葉,各部均被銹色短絨毛,亞傘形花序有花3-8朵,總花使長1-5cm;花白色或粉紅色;萼片長8-12mm,寬5-8mm,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花瓣長12-15mm,兩面均被絨毛,上面2個較寬,長圓狀倒卵形,基部包著花盤,下面2個較狹,長圓形;雄蕊40-50;雌蕊柄長2-3mm;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數條縱行的棱與溝。果球形或近橢圓形,長4-6cm,直徑4-5cm,成熟及幹後紫紅褐色,表面有4-8條縱行雞冠狀高3-6mm的肋棱,先端有數至15mm長的喙;花梗及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果皮硬革質,厚約5mm,紫紅色;種子數至10余粒,長約1.8cm,寬約1.5cm,高約1cm,種皮紫紅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溝谷或山坡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不規則扁圓形,直徑l-2cm。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殘留,邊緣有鳥嘴狀突出,其凹人處可見類三角形的種臍;胚乳膜質,內表面及膜質胚乳表面均可見紫棕色彎月形的種脊斑痕。種仁黃白色,胚軸長,子葉折疊,盤旋彎曲如蝸牛狀。氣微,味微澀、腥、甜。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味甜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厚壁細胞3-4列,細胞類圓形、卵形式多角形.直徑15-45μm,壁厚5-15μm,孔溝及層紋明顯,分枝狀石細胞長163-450m,直徑30-45μm,胞腔明個散在或成,長吏900-300μm,直徑25-40μm,壁厚10-15μmu。
徑7-20μm。薄壁組織層細胞8-10列,有一具偏光性的帶。胚乳細胞2-7列,多角形,壁增厚,內含糊粉粒及油滴。
【化學成份】馬檳榔成熟種子中含有2種甜味蛋白,分別命名為馬檳榔甜蛋白(mabinlin)Ⅰ及Ⅱ。甜蛋白Ⅰ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1600,等電點為11.8;甜蛋白Ⅱ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0400,等電點為11.3。種子吸脹或浸泡水中並保溫一段時間,會產生一種苦味物質:(口惡)唑烷硫酮(oxazolidine-2-thione),它是由於種子中所含的2-羥乙基芥子油甙(2-hydroxyethylglucosi-nolate)酶解時所產生的,可將甜味掩蓋。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Capparisdecidua的果殼和種子的醇提取物(揮發性含硫的有機化合物)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霍亂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無抗真菌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l)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水浴中溫濕1-2h,濾過。取濾液2ml,置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大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無明顯消失。(檢查皂式)(2)取本品粉末10g,置帶塞錐形瓶中,加乙醚50ml,浸泡2h,濾過。取濾液2ml,置表面皿中揮發幹,加無水硫酸鈉少量共熱,產生氣泡,並有白色、具刺激性臭氣。(檢查油脂類化合物)
【性味】甘;寒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催生斷片。主傷寒熱病;暑熱口渴;喉炎喉痛;食滯脹滿;麻疹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生嚼1-2枚;或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未婚未育女性慎久服,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品匯精要》:主催生,若難產臨死者用仁細嚼,並華水送下。生產繁者,久服則子宮冷,自然絕矣。
2.《綱目》: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下,外爵塗之,即無所傷。
3.《廣西中藥誌》:清肺、生津止渴。治麻疹、喉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