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馬鞭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ǎBiānCǎo

【英文名】HERBAVERBENAE

【別名】馬鞭梢、鐵馬鞭、白馬鞭、瘧馬鞭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VerbenaofficinalisL.的幹燥地上部分。6~8月花開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主根近木質,黃白色,有多數須根。莖多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有剛毛。葉對生;基生葉有柄,莖生葉無柄;葉片卵圓至長圓形,通常3裂,不規則羽狀分裂。夏、球開淡藍色小花。朔果包於萼內,成熟時開裂成4個小堅果。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0.5~1m;表面綠褐色,粗糙;質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3深裂,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長,有小花多數。無臭,味苦。

【鑒別】

(1)本品粉末綠褐色。莖表皮細胞呈長多角形或為類長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氣孔。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5個。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23~58μm;柄單細胞。非腺毛單細胞。花粉粒類圓形或類圓三角,

直徑24~35μm,表面光滑,有3個萌發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鞭草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異丙酮(16:0.5:0.2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乙醇溶液(1→100)和高氯酸溶液(3→100)的混合溶液(臨用時等量混合),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除去殘根及雜質,洗凈,稍潤,切段,曬幹。

【性味】苦,涼。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於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鞭草《*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MǎBiānCǎo

【別名】鳳頸草(《綱目》),紫頂龍芽(《綱目拾遺》),鐵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國藥植誌》),鶴膝風、苦練草(《廣西中獸醫藥植》),順捋草、靖蜒草(《南寧市藥物誌》),退血草、鐵馬蓮(《湖南藥物誌》),田鳥草、鐵掃手(《閩東本草》).瘧馬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土荊芥、野荊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紅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7~10月開花時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節上疏生硬毛a葉對生;莖生葉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鋸齒,兩面均有硬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6~30厘米;花小,紫藍色;花萼管狀,長約2毫米,先端5淺裂,外面及頂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較上唇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長毛;雄蕊4,著生花冠筒內,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頂生,柱頭2裂。蒴果長方形,成熱時分裂為4個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於河岸草地、荒地、路邊、田邊及草坡等處。分布全國各地。主產湖北、扛蘇、廣西、貴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產。

【性狀】幹燥全草或帶根全草。根莖圓柱形,長1~2厘米,表面土黃色,周圍著生多數的根及須根。莖四棱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溝,具稀疏的毛;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葉片灰綠色或棕黃色,質脆,多皺縮破碎,具毛。頂端具花穗,可見黃棕色的花瓣;有時巳成果穗,果實宿存灰綠色的萼片,萼片脫落後,則見灰黃色的4個小堅果。氣微,味微苦。以幹燥、色青綠、帶花穗、無根及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蔔素。

【炮制】揀凈雜質,洗凈,潤軟切段,曬幹。

【性味】

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無毒。"

⑧《日華子本草,:"味辛,涼,無毒。"

④《本草圖經》:"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陽明、足厥陰經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癥瘕,癰腫瘡毒,牙疳。

①《別錄》:"主下部匿瘡。"

②《本草拾遺》:"主癥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④《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⑤《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⑥《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⑧《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⑨《現代實用中藥》:"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搗汁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註意】

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②《本草從新》:"瘡證久而虛者,斟酌用之。"

【貯藏】置幹燥處。

【附方】

①治傷風感冒、流感:鮮馬鞭草一兩五錢,羌活五錢,青蒿一兩。上藥煎湯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鮮桔梗五錢。(《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鬥,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補缺肘後方》)

③治鼓脹煩渴,身幹黑瘦:馬鞭草細銼,曝幹,勿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衛生易簡方》)

④治痢疾:馬鞭草二兩,土牛膝五錢。將兩藥洗凈,水煎服。每天一劑,一般服二至五劑。(《全展選編·傳染病》)

⑤破腹中惡血,殺蟲:馬鞭草,生搗,水煮去滓,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藥性論》)

⑥治婦人月水滯澀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馬鞭草根苗五斤,細銼,以水五鬥,煎至一鬥,去滓,別於凈器中熬成煎。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⑦治婦人疝痛: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⑧治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⑨治瘧,無問新久者: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⑩治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塊。擂汁服,渣敷之。(《衛生易簡方》)

⑾治疳瘡: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藥性備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馬鞭草一兩,切碎曬幹備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全展選編·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腫連頰,吐氣數者(馬喉痹):馬鞭草根一握,截去兩頭,搗取汁服。(《幹金方》)

⒁治咽喉腫痛:鮮馬鞭草莖葉搗汁,加人乳適量,調勻含咽。(江西《中草藥學》)

⒂治黃疸:馬鞭草鮮根(或全草)二兩,水煎調糖服。肝腫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錢。(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①治療瘧疾

據數百例的觀察,對控制臨床癥狀,有效率在90%左右。其中以針劑的療效較佳,丸劑的療效略低。對久瘧或慢性瘧疾,經其它抗瘧藥物治療無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馬鞭草對殺滅瘧原蟲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癥狀消失後48小時,血檢瘧原蟲均陰轉;另據31例觀察,除間日瘧與惡性瘧混合感染1例、惡性瘧生殖原蟲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癥狀的發作和原蟲的繁殖。經驗證明,控制現癥瘧疾,復發病人的效果似優於新發病人;治療前發作次數多者療效優於初次發作的患者;對間日瘧比惡性瘧療效好。有人認為馬鞭草除對惡性瘧生殖原蟲無效外,對其它各型瘧原蟲均有殺滅作用。有的認為,馬鞭草的抗瘧作用,只對紅血球內型瘧原蟲有效,相當於氯喹的作用,也有用於抗復發治療而取得了較好效果者。制劑、劑量及用法:㈠煎劑:新鮮馬鞭草2~5兩(幹品減半),加水濃煎成300毫升左右,於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服1次;或於發作前後1~2小時各服1次;或每日3次,連服2~4天,每次按年齡大小用幹品全草1~5錢。抗復發用馬鞭草1~1.6兩,馬蹄金1~1.3錢,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連服3天。㈡丸劑:馬鞭草研末,水泛為丸,成人每次3錢,日服1次,連服3日。兒童劑量酌減。㈢註射劑:規格不一。用3毫升相當於幹生藥24克的註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兒童2毫升,於發作前2小時肌肉註射。或用每2毫升含幹草2克的註射液,每次按年齡大小用2~4毫升,於發作前4小時肌肉註射。此外,有用鮮馬鞭草嫩葉,洗凈搗爛,捏成小團,於發作前2小時塞入鼻孔,有時亦可控制發作。實踐證明,鮮草比幹草效果好。用藥時間宜在發作前2~4小時,過遲則不能奏效;煎劑藥液要濃,並需足量,否則無效。副作用較少,部分患者服藥後有水瀉、腹痛等反應。

②治療白喉

取幹馬鞭草(全草)1兩,濃煎成300毫升左右。劑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連服3~5日。兒童8~14歲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連服3~5日;8歲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連服3~5日。治療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藥後平均退熱時間15.3小時,假膜消失時間2.2天,咽拭培養轉陰時間2.4天,平均住院時間4.6天。臨床曾試用片劑、註射劑,但效果不及煎劑顯著。鮮草較幹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服藥後無明顯中毒反應,少數病人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停藥後即消失。

③防治傳染性肝炎

㈠預防:用馬鞭草6錢,甘草1錢,加水150毫升,煎2小時,制成藥液40毫升,為成人1次劑量,飯前服,每天3次,連服4天。在流行期間對74例有可能感染者進行服藥觀察,4個月內未見1人發病,而對照組35人中有3人發病。㈡治療:1)取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兒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註射液每次肌肉註射2~5毫升,每日2次。共治療80例,77例痊愈,2例顯效,無效1例。黃疸消失時間平均15天;各種消化系統癥狀3~12天消失;肝腫大72例於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轉氨酶檢查,79例在10~30天內恢復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天。臨床上發現用藥後有些患者有夜汗現象,此類患者黃疸消退比較迅速。此外,患者可有輕度腹痛或腹瀉,但可自行消失。在應用中口服效果較針劑為快。2)用馬鞭草、溪黃草、人字草(均為幹品)各5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大部分輔以維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藥,極少數曾加用強的松。觀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數31.5天。服藥後黃疸指數平均14.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49天),谷丙轉氨酶平均18.4天恢復正常(最短6天,最長59天),其它如麝濁、麝絮、腦絮等恢復正常時間均為26天上下。臨床癥狀和體征,一般在黃疸消退,谷丙轉氨酶等恢復正常前消失。肝腫大大部分在谷丙轉氨酶恢復過程中恢復,觸痛消失。

④治療流行性感冒

用馬鞭草1兩,青蒿、羌活各5錢,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劑沖服。用藥後隨訪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無效。

⑤治療絲蟲病

以馬鞭草為主,配合蘇葉、青蒿,治療血檢陽性但無明顯體征的絲蟲病人81例,經過一個療程後復查,微絲蚴陰轉率達90%,45天後復查陰轉率為81.4%。另觀察118例,經治療後3天和1個月的復查,微絲蚴的陰轉率僅為11%和22.1%。用法:馬鞭草0.6~1兩,蘇葉5錢,青蒿4~5錢,加水煮沸濃縮至50~80毫升。每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歲和11~15歲的兒童,劑量約為成人總量的1/3和2/3,連服10天為一療程。服藥後無嚴重副反應,僅有少數患者出現惡心、頭昏,頭痛,嘔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復。

⑥關於治療血吸蟲病問題

曾報告用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劑內服,每日3次,每次1錢,8~10天為一療程,治療早、中期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例大便復查陰轉。但另據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結果,認為馬鞭草既不能殺滅或影響血吸蟲蟲體,又無保護機體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對治療血吸蟲病無效。

【摘錄】《*辭典》

馬鞭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MǎBiānCǎo

【英文名】EuropeanVerbena,HerbofEuropeanVerbena

【別名】馬鞭、龍芽草、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馬鞭稍、小鐵馬鞭、順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鐵馬蓮、瘧馬鞭、土荊芥、野荊芥、燕尾草、白馬鞭、蜻蜓飯、狗咬草、鐵掃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benaofficinalisL.

采收和儲藏:6-8月花開放時采收,除去泥土,曬幹。

【原形態】馬鞭草,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20cm。莖四方形,節及枝上有硬毛。葉對生;葉片卵圓形、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5cm,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及缺刻;莖生葉多為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兩面均被硬毛。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細弱,長可達25cm;花小,初密集,結果時疏離;每花具1苞片,有粗毛;花萼管狀,膜質,有5棱,具5齒;花冠淡紫色至藍色,花冠管直或彎,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雄蕊4,著生於花冠管的中部,花絲短。果長圓形,長約2mm,包於宿萼內,成熟後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邊、溪旁或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幹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為嚴。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春、秋雨季均可播種。按行距30cm開淺溝條播,3星期出苗,分2次間苗,最後按株距15cm定苗。春播的當年可收,秋播的在田間越冬,翌春返青,應加強管理。

【性狀】性狀鑒別帶根的全草。根莖圓柱形。莖方柱形,直徑0.2-0.4cm;表面灰綠色至黃綠色,粗糙,有縱溝;質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葉對生,灰綠色或棕黃色,多皺縮破碎,具毛;完整葉片卵形至長圓形,羽狀分裂或3深裂。穗狀花序細長,小花排列緊密,有的可見黃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果實包於灰綠色宿萼內,小堅果灰黃色,長約0.2cm,於擴大鏡下可見背面有縱脊紋。氣微,味微苦。以色青綠、帶花穗、無雜質者為佳。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長方形,切向壁稍厚。棱角的角隅處有角質狀增厚細胞4-5列,內含淺黃色色素。皮層纖維束於莖的四角,各有1個大束,四邊各有2個小束。韌皮部狹窄,細胞較小。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稍寬,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纖維組成。中央髓部寬廣,細胞壁薄。

【化學成份】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戟葉馬鞭草甙(hastatoside),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acid),桃葉珊瑚甙(aucubin),蒿黃素(artemetin)。葉中含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ne)。根和莖中含水蘇糖(stachyose)。

【藥理作用】1.抗炎止痛作用水及醇提取物對滴入家兔結膜囊內芥子油引起的炎癥均有抗炎作用,後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後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較水不溶部分為佳。水提取物對電刺激家兔齒髓引起的疼痛有鎮痛作用,給藥後1h開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鎮痛作用在6h後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則無鎮痛作用。2.鎮咳作用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鎮咳作用,其鎮咳的有效成分為β-谷甾醇和馬鞭草甙。3.對子宮的作用馬鞭草在濃度為1.6×10-2g/ml時,對大白鼠子宮肌條及非妊娠人體子宮肌條均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動情期的標本對馬鞭草最為敏感,加入馬鞭草後常引起緊張性和收縮振幅同時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標本常常只是收縮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宮肌條對馬鞭草的反應較弱,一般只是緊張性發生變化。在大白鼠子宮肌條實驗中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強作用,而和PGF2a則只有相加作用。馬鞭草在足以興奮子宮平滑肌的濃度時,對空腸平滑肌去沒有明顯作用,也不能增強PGE2對空腸平滑肌的作用。4.其他作用馬鞭草甙對交感神經末梢小量興奮,大量抑制;對哺乳動物可促進乳汁分泌。5.毒性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毒性】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鈣拌勻,用80%甲醇溶液回流提取2h,濾過。濾液低溫蒸幹,殘渣用少量乙醇溶液,作供試液。以馬鞭草甙為標準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異丙醇(1:3:1)展開,用Godin試劑(1%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臨用時等量混合)噴霧後於105℃烘烤片刻,供試液色譜在對照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

【炮制】揀凈雜質,洗凈,潤軟切段,曬幹。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截瘧。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經閉;痛經;癥瘕;水腫;小便不利;瘧疾;癰瘡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註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NI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汙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汙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

2.《別錄》:主下部NI瘡。

3.《本草拾遺》:主癥癖血癖,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華子本草》: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

5.《本草衍義補遺》:治金瘡,行血,活血。

6.《綱目》:搗塗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7.《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9.《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10.《現代實用中藥》:根用於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並有瀉下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馬鞭草相關圖片

馬鞭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馬比木  下一个:馬檳榔>>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