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馬蝗果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ǎHuánɡGuǒ

【來源】薔薇科馬蝗果CotoneasteramoenusWils.,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雲南。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腮腺炎,淋巴結核,麻疹。

【用法用量】幹品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馬蝗果《*辭典》

【出處】《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MǎHuánɡGuǒ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美麗栒子的根。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原形態】灌木,高1.5~2.5米。樹皮紅褐色;枝密生,韌性強,不易折斷,小枝最初有軟毛,最後幾無毛。單葉互生或5~10片聚生於短枝上,卵圓形至披針形,長1~2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被白色絨毛;葉柄長2~5毫米,具毛。花白色或粉紅色,6~10朵排列成密生的傘房花序,生於小枝頂端。花萼筒有白色毛茸,萼齒三角卵圓形;花瓣平展,卵圓形。梨果倒卵形,較小,紫紅色,有核2~3枚。

【生境分布】生於路邊、山坡灌木叢中。分布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腮腺炎,淋巴結炎,麻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馬蝗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MǎHuánɡGuǒ

【英文名】rootofBeautifulcotoneaster

【別名】馬蛇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西南栒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toneasterfranchetiiBois[C.maireiLévl.]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原形態】西南栒子半常綠灌木,高1-3m。枝開張,呈弓形彎曲,暗灰褐色或灰黑色,嫩枝密被糙伏毛,老時逐漸脫落。單葉互生;葉柄長2-3mm,具絨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厚,橢圓形至卵形,長2-3cm,寬1-1.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具伏生柔毛,老時脫落,下面密被帶黃色或白色絨毛。花兩性,5-11朵成聚傘房花序,生於短側枝頂端,總花梗和花梗密被柔毛;苞片線形,具柔毛;花直徑6-7mm;萼筒鐘狀,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花瓣5,直立,先端圓鈍,粉紅色;雄蕊20,比花瓣短;花柱2-3,離生,短於雄蕊;子房下位,先端有柔毛。果實卵球形,直徑6-7mm,橘紅色,有3-5核。花期6-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2900m的多石向陽山地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苦、澀;涼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痄腮;淋巴結炎;麻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馬蝗果相關圖片

馬蝗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馬桂花  下一个:馬甲子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