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JìShēnɡTénɡ
【別名】上樹酸藤、大葉酸藤、黃藤、堂仙公、酸藤公
【來源】檀香科寄生藤HenslowiafrutescensChamp.,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
【性味】微甘、苦、澀,平。
【功能主治】疏風解熱,除濕。主治流行性感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寄生藤《*辭典》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JìShēnɡTénɡ
【別名】藤香、入地寄生、熊膽藤、左扭香(《廣西藥植名錄》),列子、藤酸公、青藤公(《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來源】為植香科植物寄生藤的全株。全年可采,多鮮用。
【原形態】寄生性灌木,直立或藤本狀,長2~8米,枝有縱紋和黑褐色皮孔。葉互生,近肉質,倒卵形或橢四形,長3~7厘米,寬1.5~2.5厘米,基部漸狹而下延,兩而無毛,基出脈3條。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球形,徑不及2毫米,數朵集成腋牛小傘形花序;花萼5,裂片三角形:雄蕊5,生於裂片基部;雌花單生於葉腋,卵形,子房下位,一室。核果卵形,黃褐色,長約1厘米,花期冬季。
【生境分布】生於灌木叢中,寄生於其他植物的地下莖或根上。分布我國南部各省區。
【功能主治】《廣西藥植名錄》:"散血,消腫,止痛。治刀傷,跌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寄生藤《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JìShēnɡTénɡ
【別名】入地寄生、熊膽藤、左扭香、藤香、青藤公
【來源】
藥材基源:為檀香料植物寄生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ndrotrophefrutesces(Champ.exBenth.)Danser[HenslowiafrutescensChamp.exBenth.;Dufrenoyafrutesces(Chanp.)Sstauffe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多鮮用。
【原形態】木質藤本,常呈灌木狀。枝三棱形,扭曲。葉厚,多少軟革質;葉柄長0.5-1cm;扁平,葉片倒卵形至闊橢圓形,長3-7cm,寬2-4.5cm,先端圓鈍,有短尖,基部收狹而下延成葉柄,基出脈3條。花通常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球形,長約2mm,5-6朵集成聚傘狀花序;小苞片近離生,偶呈總苞狀;花梗長約1.5mm;花被5裂,裂片三角形,在雄蕊背後有疏毛一撮,花藥室圓形;花盤5裂;雌花或兩性花;通常單生;雌花,短圓柱狀,花柱短小,柱頭不分裂,錐尖形;兩花,卵形。核果卵形或卵圓形帶紅色,長1-1.2cm,先端有內拱形約宿存花被,成熟時棕黃色至紅褐色。花期1-3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味】微甘;苦;澀;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活血止痛。主流行性感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廣西藥植名錄》:散血,消腫,止痛。治刀傷,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