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止血丹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ZhǐXuèDān

【來源】菊科止血丹Emiliasagittata(Vahl)DC.[GynurasagittataDC.],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散毒,行血。外用治蛇咬傷。

【用法用量】搗爛敷傷口周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止血丹《*辭典》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ZhǐXuèDān

【來源】為菊科植物止血丹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纖細,高約30厘米。葉互生,倒披針形,長5~6厘米,寬1~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長,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紫色;無柄。頭狀花數枚頓生;總苞鐘形;苞片1列,近基部附有數枚小短苞;花全為管狀,黃色。瘦果有棱線,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草坡。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散毒,行血。

【附方】治蛇咬傷:止血丹適量,搗絨敷傷口。

【摘錄】《*辭典》

止血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ZhǐXuèDān

【英文名】all-grassofSagittateTasseflow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絨纓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miliajauanica(Brum.F.)Roxb.[E.sagittataDC.;eflammeaCass.;GynurasagittataDC.]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

【原形態】絨纓菊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光滑或稍有細毛。基部葉和下部葉橢圓形或匙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窄成翼柄;中中葉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有翼柄或無柄,基部成箭耳狀圍抱於莖;上部葉長橢圓狀形或的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下延成箭耳狀圍抱於莖;全部葉片的兩面均稍有細毛,啊乳白色,邊緣具均勻的微波狀鋸齒。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長梗,成疏松的傘房花叢;總苞筒狀鐘形,無毛;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6--8mm,先端漸尖,邊緣膜質;管狀花冠深紅色或金黃色。瘦果呈5棱形,兩端平截;冠毛多數,白色,細而粗糙。花期7-11月。

【生境分布】原產熱帶地方,現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散毒,行血。主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草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止血丹相關圖片

止血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止瀉木皮  下一个:止血扇菇>>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